三先生昔著书地,合以前光接后辉。
春木年年芚古干,孙枝叶叶溯遗徽。
千秋尚有宫墙在,一线远忧薪大微。
暮雨空濛寒食罢,茫茫百感集柴扉。
三先生昔著书地,合以前光接后辉。
春木年年芚古干,孙枝叶叶溯遗徽。
千秋尚有宫墙在,一线远忧薪大微。
暮雨空濛寒食罢,茫茫百感集柴扉。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全祖望所作的《寒食前十日展谒先司空公墓夜宿山庄三首》中的第二首。全诗通过描绘对古代学者三先生的追思与敬仰,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感慨,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意识。
首联“三先生昔著书地,合以前光接后辉”开篇即点明主题,以“三先生”代表古代学者,他们的著作如同前人的光芒,照亮了后来者前行的道路,体现了学术传承的重要性。
颔联“春木年年芚古干,孙枝叶叶溯遗徽”进一步阐述了时间的流逝与文化的延续。春日里的树木年复一年地生长,象征着历史的长河中,文化与知识不断积累与传承。而“孙枝叶叶溯遗徽”则形象地表达了后人追寻先贤足迹,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神。
颈联“千秋尚有宫墙在,一线远忧薪大微”则转向对历史遗迹的感慨。尽管时间久远,但那些承载着文化记忆的古建筑依然屹立,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同时,“一线远忧薪大微”暗示了文化传承的不易,提醒人们要珍惜并努力保护文化遗产。
尾联“暮雨空濛寒食罢,茫茫百感集柴扉”收束全诗,描绘了一幅寒食节后,暮雨蒙蒙的景象。诗人站在庄重的墓前,心中涌起复杂的情感,既有对逝去先贤的怀念,也有对历史文化的深沉思考。这最后一句“茫茫百感集柴扉”,既是对自身情感的总结,也是对读者的一种启发,鼓励人们在面对历史与文化时,能够产生共鸣,并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创新。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文化遗迹及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敬畏之情,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于历史、文化与个人命运之间关系的思考。
初宵门未掩,独坐对霜空。
极目故乡月,满溪寒草风。
樵声当岭上,僧语在云中。
正恨归期晚,萧萧闻塞鸿。
锦楼春望忆丹楹,更遇高情说早莺。
江上境寒吟不得,湿风梅雨满船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