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内数万户,不奈我恒一。
时时师子吼,禽兽俱皆卒。
教作罗睺罗,无踪持戒律。
但知入理坐,日头骨咄出。
城内数万户,不奈我恒一。
时时师子吼,禽兽俱皆卒。
教作罗睺罗,无踪持戒律。
但知入理坐,日头骨咄出。
这首诗名为《诗偈》(其一五五),出自唐代诗人庞蕴之手。从内容来看,诗中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返璞归真的禅宗生活状态。
"城内数万户,不奈我恒一。"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繁华的漠视态度,即便是在人口众多的都市之中,诗人的心灵依旧保持独立自主,不为外界所动摇。
"时时师子吼,禽兽俱皆卒。" 这两句则是通过对比来强调修行者的坚定与周围环境的生死轮回,"时时师子吼"暗示着修炼者如同师傅般地不断警醒自己,而"禽兽俱皆卒"则显示了世间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教作罗睺罗,无踪持戒律。" 这两句表明诗人对传统佛教仪规的不屑遵循,转而追求更为直接、更接近本真的修炼方法,即使在没有形迹可循的情况下,也要坚守内心的清净。
"但知入理坐,日头骨咄出。"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禅定之境界的描述,"但知入理坐"意味着只需进入那个超越语言和概念的真理状态,而"日头骨咄出"则象征着通过禅定达到的内在光明,如同白天的阳光一般,从内心深处发出了光芒。
综上所述,这首诗以其独特的禅意和对传统佛教仪式的批判,展现了诗人对于直接体验真理的渴望,以及对世俗生活与修行境界之间差异的深刻感悟。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中藏化机。
那些儿妙处,都无做造,灵明不昧,慧日光辉。
日气日神,惟精惟一,玉莹无瑕天地归。
疑玄处,把坎中一画,移入南离。
赤龙缠定乌龟。
六月里严霜果大奇。
那白头老子,来婚素女,胎仙舞罢,共入黄帏。
布雨行云,阳和阴畅,一载工夫养个儿。
常温养,待玉宸颁诏,足蹑云归。
在俗心不俗,尘里不沾尘。
处身中正,何妨闹市与山林。
践履不偏不易,日用无争无执,只此是全真。
方寸莫教昧,便是上乘人。
采元精,炼元气,复元神。
三元合一,自然鼎内大丹凝。
更把玄风鼓动,天外迷云消散,慧月朗然明。
叩我第一义,江上数峰青。
寂寞山居,喧轰市隐,头头总是玄关。
资明高士,须向定中参。
我把活人手段,杀人刀、慢慢教看。
君还悟,只今荐取,超脱不为难。
一言明说破,起初下手,先炼三三。
自玄宫起火,运入昆山。
把定则云横谷口,放行也、月落寒潭。
功因竟,大蟾成象,名姓列仙班。
向上工夫,乾宫立鼎,坤位安炉。
这火候幽微,元无作用,抽添进退,不费枝梧。
阴往阳来,云行雨施,主宰机缄总在渠。
心安定,那虚灵不昧,照破昏衢。
性宗悟了玄珠。
这命本、成全太极图。
向圈圈外,圆光迸出,存存存里,独见真如。
一气归根,六门三用,到此全凭德行扶。
混尘世,且藏锋锉锐,了事凡夫。
慧海深澄,德山高耸,主人不凡。
况*锐解纷,黜聪屏智,掀翻物我,不露机缄。
立志虚无,潜心混沌,帝象之先密意参。
玄玄处,老先生元性,一贯乎三。
曾和至士玄玄。
故默默昏昏契老聃。
矧灵地虚间,禅天湛寂,忘知忘识,无北无南。
收拾身心,圆融造化,覆载中间总作丹。
炉中就,看圆陀陀地,照耀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