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客里厌驰驱,故向伊川好处居。
刚受一廛同许子,谁知四壁过相如。
厥田不称中中赋,此事真堪咄咄书。
疲俗脂膏今已尽,看看鞭算及舟车。
几年客里厌驰驱,故向伊川好处居。
刚受一廛同许子,谁知四壁过相如。
厥田不称中中赋,此事真堪咄咄书。
疲俗脂膏今已尽,看看鞭算及舟车。
这首诗是金末元初诗人李俊民所作的《寄伊阳令周文之括户》。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当时社会贫瘠、民生凋敝的深切忧虑。
首句“几年客里厌驰驱”,诗人以“驰驱”形容奔波劳碌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过往漂泊生涯的厌倦。接着,“故向伊川好处居”,诗人决定转向伊川,寻找一处宁静美好的居所,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刚受一廛同许子”,这里借用了古代贤人许由的故事,意在表达诗人希望过上简朴而有意义的生活。然而,“谁知四壁过相如”,诗人又感叹自己虽有简陋的住所,却难以像司马相如那样享受生活,暗含了对现实处境的无奈和感慨。
“厥田不称中中赋”,指出土地的贫瘠不足以支撑中等的赋税,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艰难。诗人对此事深感遗憾,甚至想要用“咄咄书”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讽刺。
最后,“疲俗脂膏今已尽,看看鞭算及舟车”,诗人忧虑地看到,社会资源已经枯竭,人们的生活苦不堪言,未来似乎只有依靠鞭策计算和舟车运输来勉强维持。这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揭示,也体现了诗人对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发展的深深关切。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露冷天高,秋气爽、千林叶落。
惊初见、小桃枝上,盛开红萼。
浅淡胭脂经雨洗,剪裁玛瑙如云薄。
问素商、何事斗春工,施丹艧。
芙蓉苑,颜如灼。
曾暗与,花王约。
要乘秋名字,并传京洛。
回首瑶池高宴处,桂花香里骖高鹤。
但莫教、容易逐西风,轻飘却。
烟浪连天,寒尚峭、空濛细雨。
春去也、红销芳径,绿肥江树。
山色云笼迷远近,滩声水满望艰阻。
挂片帆、掠岸晚风轻,停烟渚。
浮世事,皆如许。
名利役,惊时序。
叹清明寒食,小舟为旅。
露宿风餐安所赋,石泉榴火知何处。
动归心、犹赖翠烟中,无杜宇。
去去春光,留不住、情怀索莫。
那堪是、日长人困,雨余寒薄。
叶底青青梅胜豆,枝头颗颗花留萼。
叹流年、空有惜春心,凭春酌。
歌共酒,谁酬酢。
非与是,忘今昨。
且随时随分,强欢寻乐。
世事燕鸿南北去,人生乌兔东西落。
问故园、不负送春期,明年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