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坡亭外草连天,重担何人一着肩。
诗送先生远归国,卧将双耳洗山前。
菊坡亭外草连天,重担何人一着肩。
诗送先生远归国,卧将双耳洗山前。
这首明代吴琏所作的《送陈祐卿奉使北还》以“菊坡亭”为背景,描绘了一幅送别图景,充满了深沉的情感与哲思。
首句“菊坡亭外草连天”,以“菊坡亭”点明地点,通过“草连天”的景象,营造出辽阔而略带萧瑟的氛围,暗示了离别的哀愁与不舍。菊花盛开的季节,却在亭外蔓延至天边,仿佛是自然界的寂静与人的离别情绪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美感。
次句“重担何人一着肩”,直接点出了送别对象陈祐卿所肩负的重任。这里的“重担”不仅指实际的使命,也暗含了对陈祐卿此行的担忧与敬意。这一句通过设问的方式,表达了对陈祐卿即将面临的挑战和责任的深切关注,同时也流露出对他的支持与鼓励。
后两句“诗送先生远归国,卧将双耳洗山前”,则进一步深化了情感表达。诗人以一首诗相赠,寄托了对陈祐卿的祝福与期待。希望他能平安归来,同时,也暗示了陈祐卿此行的艰辛与可能的孤独。最后一句“卧将双耳洗山前”,形象地描绘了陈祐卿在归途中的情景,或许是在山间休息,或许是在静心思考。这里的“洗”字,既可理解为清洗之意,也可解读为洗涤心灵,寓意着陈祐卿在旅途中的内心净化与成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物情感的细腻刻画,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与哲学思考,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情厚谊以及对国家使命的崇高敬仰。
持节淅东,六十年前,紫阳老师。
看粟移七郡,功深到处,棠阴一道,民尚思之。
心印亲传,雨岩来括,寅岁幸无庚子饥。
仁同亲,更备存先具,仓积千斯。
青州阴德天知。
只此事堪为崧岳祈。
与太夫人寿,相看华发,转中书令,长著斑衣。
岁岁梅花,樽前索笑,霜月先圆两夜规。
称觞了,报春风千里,班观龙墀。
花泥絮浪,春怀如酒。
书卷炉熏梦清昼。
唤玉京稳携手松乔,飞光里,笑傲白云林岫。
仙人犹狡狯,酒雪吹冰,声落星河翠蛟走。
问箬下留丹,别已千年,华表鹤、亦归来否。
有洞口、桃花识刘郎,共一笑相迎,朱颜如旧。
腰刀首帕从军,戍楼独倚闲凝眺。
中原气象,狐居兔穴,暮烟残照。
投笔书怀,枕戈待旦,陇西年少。
叹光阴掣电,易生髀肉,不如易腔改调。
世变沧海成田,奈群生、几番惊扰。
干戈烂漫,无时休息,凭谁驱扫。
眼底山河,胸中事业,一声长啸。
太平时、相将近也,稳稳百年燕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