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偶题二首·其二》
《偶题二首·其二》全文
唐 / 刘言史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得罪除名谪海头,惊心无暇与身愁。

中使不知何处住,家书莫寄向春州。

(0)
翻译
我因冒犯被贬到海边,心中震惊无暇顾及自身的忧愁。
宫中的使者不知我身在何方,家书就别再寄到春州了。
注释
得罪:因犯错或冒犯而受到责罚。
除名:被开除名籍,不再享有原有地位。
谪:古代官员被贬谪到偏远地方。
海头:海边,指贬谪之地。
惊心:内心震动,惊慌失措。
无暇:没有时间或心思去做。
身愁:自身的忧虑和烦恼。
中使:宫中派出的使者。
何处:哪里,不确定的地方。
住:居住或停留。
家书:家信,亲友的来信。
莫:不要。
春州:古代地名,这里指贬谪的目的地。
鉴赏

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言史的《偶题二首(其二)》,表现了诗人因政治原因被放逐到边远之地的哀怨和无奈。

"得罪除名谪海头,惊心无暇与身愁。"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因为犯错而被削去官职、流放海隅的痛苦心情。“得罪”指触犯了朝廷的禁令或法律,被判处流放;“除名”则是官方的行政行为,即将其从公职中除名。诗人用“惊心无暇与身愁”表达了内心深处的忧虑和焦躁,仿佛连自己的身体都无法照顾好,更不用说其他事情。

"中使不知何处住,家书莫寄向春州。"

这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流放后与外界联系中断的孤立无援状态。“中使”指的是负责传递信息和命令的朝廷使者,但在这里,“中使不知何处住”意味着诗人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获取家乡的消息,也失去了向家人发送信息的手段。因此,诗人叮嘱“家书莫寄向春州”,即不要将家信送往他所在的地方,因为这条路已被切断。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思念,对政治挫折的无奈,以及流放生活中的孤独与哀愁。通过这样的描绘,刘言史传递了一种深沉的悲凉感和对命运的无力感。

作者介绍
刘言史

刘言史
朝代:唐

刘言史(约公元742年至813年间),唐代诗人。藏书家,赵州邯郸人。约公元742年至813年间,约自唐玄宗天宝元年至宪宗元和八年间在世。少尚气节,不举进士。与李贺同时,工诗,美丽恢赡,自贺外世莫能比。亦与孟郊友善。初客镇襄,尝造节度使王武俊。武俊好词艺,特加敬异卒后,葬于襄阳。孟郊作歌哭之。言史著有歌诗六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曾旅游金陵、潇湘、岭南等地。王武俊任成德军节度使时,颇好文学,为之请官,诏授枣强县令,世称“刘枣强”,但未就任。
猜你喜欢

道傍小桃

吹尽残桃无可残,也无地上落花痕。

独行寻到青苔处,拾得嫣红一片看。

(0)

谢唐德明惠笋

高人爱笋如爱玉,忍口不餐要添竹。

云何又遣十辈来,昏花两眼为渠开。

贩夫束缚向市卖,外强中乾美安在。

锦纹犹带落花泥,不论烧煮两皆奇。

猪肝累人真可怍,以笋累公端不恶。

(0)

病中复脚痛终日倦坐遣闷

满眼生花雪满颠,者稀又过四双年。

谁知病脚妨行步,只见端居道坐禅。

堕扇几旁犹懒拾,检书窗下更能前。

世人总羡飞仙侣,我羡行人便是仙。

(0)

送分宁主簿罗宏材秩满入京

要知诗客参江西,政似禅客参曹溪。

不到南华与脩水,于何传法更传衣。

吾家亲党子罗子,只今四海习凿齿。

花红玉白几百篇,塞破锦囊脱无底。

三年簿领脩水涯,夜半亲传双井芽。

定知诵向百僚上,不道长江与落霞。

(0)

夜宿杨溪晓起见雪

茅檐无声风不起,误喜夜来雨应止。

开门送眼忽心惊,失却前山万堆翠。

江南只说浙西山,更令著雪与人看。

诸峰尽处一峰出,凛然玉立最高寒。

溪声细伴吟声苦,客心冷趁波心去。

掉头得句恐天嗔,且唤征夫问前路。

(0)

回望惠山

惠山分明龙样活,玉脊琼腰百千折。

锡泉泉上吐一珠,簸弄太湖波底月。

苍石为角松为须,须里黄金古佛庐。

请君更向潘葑看,龙尾缴到珠南畔。

(0)
诗词分类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诗人
林藻 徐世隆 廖燕 袁郊 刘燕哥 薛元超 耶律履 何执中 王徽之 蔡世远 萧瑟瑟 韩鑅 任希古 马光祖 法藏 靳学颜 沈如筠 戚夫人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