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行文章第一人,曾随匡岳忆前身。
分明学到无生处,博得浮名答旧因。
品行文章第一人,曾随匡岳忆前身。
分明学到无生处,博得浮名答旧因。
这首诗通过对黄司李元公的描述,展现了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华。首句“品行文章第一人”,直接赞扬了黄司李元公在道德品质与文学造诣上的杰出地位,将他视为同类中的佼佼者。接着,“曾随匡岳忆前身”一句,运用了象征手法,暗示黄司李元公可能有着超凡脱俗的前生经历,或是与匡岳(即庐山)这样的圣山有着不解之缘,进一步强化了其非凡的身份与背景。
“分明学到无生处”则表达了黄司李元公通过不懈努力与深邃思考,达到了一种超越生死、达到至高境界的学问与修行状态。这里的“无生处”既可理解为超越物质世界的存在,也可指心灵深处的至高境界,强调了其学识与修为的深度与广度。
最后一句“博得浮名答旧因”,则是对黄司李元公所获得的名声与荣誉的肯定,指出这些成就并非偶然,而是对其过往努力与贡献的合理回报。这里的“浮名”既指世间的虚名,也暗含着对黄司李元公所追求的并非仅为名利,而是在于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贡献的深层含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不仅赞美了黄司李元公的个人魅力与成就,还深刻揭示了其背后的精神追求与人生哲学,展现出了一位古代士人的理想与抱负。
皇天稔巨憝,羌虏稽显戮。
庙算忽小丑,王师数倾衄。
秦民著暴敛,惨惨生意蹙。
贼气愈张王,锋锐不可触。
帷幄监前败,降心问白屋。
尺诏下中天,公车塞章牍。
策虑尽颇牧,勇决过贲育。
先生胸臆大,经术内自足。
逸韵脱滓尘,素节抱冰玉。
独耻论兵战,因时射君禄。
不唯吾志乖,亦使王道局。
放怀但文史,散发自溪谷。
近臣上荐书,天子渴高躅。
旌帛三及门,不免至京毂。
万钟非所好,大议戛钧轴。
孤鸾入紫烟,网罟安可束。
天风万里长,沆瀣朝满腹。
更期下翔集,以为苍生福。
客离孤馆一灯残,牢落星河欲曙天。
鸡唱未沈函谷月,雁声新度灞陵烟。
浮生已悟庄周蝶,壮志仍输祖逖鞭。
何事悠悠策羸马,此中辛苦过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