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樵川水,重招丞相魂。
文章肝胆在,社稷姓名存。
十议终何补,两宫休更论。
君王自明圣,臣子独烦冤。
先世推西陇,何人割太原?
输金真左计,刺臂有危言。
我更悲坏士,长嗟过墓门。
遗书成劫火,残碣入田园。
华表无丁令,丹青付子孙。
已醒三月梦,难叩九重阍。
铸铁汪黄错,观兵樊邓屯。
独怜留血食,庙貌太师尊。
千古樵川水,重招丞相魂。
文章肝胆在,社稷姓名存。
十议终何补,两宫休更论。
君王自明圣,臣子独烦冤。
先世推西陇,何人割太原?
输金真左计,刺臂有危言。
我更悲坏士,长嗟过墓门。
遗书成劫火,残碣入田园。
华表无丁令,丹青付子孙。
已醒三月梦,难叩九重阍。
铸铁汪黄错,观兵樊邓屯。
独怜留血食,庙貌太师尊。
这首清代诗人郑用锡的《咏闽儒三则(其二)李伯纪先生》是一首对历史人物李伯纪的赞颂和哀悼之作。诗中,诗人首先将李伯纪比作千古流传的名川,暗示他的精神永垂不朽。接着,诗人赞美了李伯纪的文章才华和忠诚肝胆,以及他对国家社稷的贡献,尽管他的建议并未被完全采纳。
诗中提到的“十议”可能指的是李伯纪的政见或策略,诗人感叹这些未能改变时局,而两宫(可能指皇帝和皇后)的决策也不再讨论。诗人认为君王虽然自认为英明,但李伯纪作为臣子却承受了极大的冤屈。
诗人追溯李伯纪的先世,提及他在西陇和太原的事迹,以及他敢于直言的品质。李伯纪曾献出财富以示忠诚,也曾提出过危险的言论,表现出高尚的品格。诗人哀叹那些像李伯纪一样被埋没的贤士,他们的遗志在战火和岁月中消逝。
诗的后半部分表达了对李伯纪身后事的感慨,他的遗书毁于战火,墓碑荒废在田野,但他的精神象征如华表般永立,子孙后代会铭记他的事迹。诗人感叹自己无法再向朝廷申诉,只能在心中怀念李伯纪,并对他的英勇和尊贵表示敬意。
整首诗通过描绘李伯纪的一生,赞扬了他的才智、忠诚和悲剧性命运,展现了诗人对这位闽儒深深的敬仰和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