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儿索钱要沽酒,吾岂绐儿囊已羞。
乃翁作诗须汝和,觅句共登西北楼。
痴儿索钱要沽酒,吾岂绐儿囊已羞。
乃翁作诗须汝和,觅句共登西北楼。
这两行出自宋代诗人李石的《九日四首(其二)》。诗中的情感流露和艺术表现手法值得我们细细鉴赏。
首先,“痴儿索钱要沽酒,吾岂绐儿囊已羞”这两句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的宠爱与无奈。在古代,九月初九重阳节是传统的长寿节日,家人往往会聚首庆祝。这里,“痴儿”指的是还不懂事的孩子,他们可能出于好奇或模仿大人,索要钱财想要买酒。这反映了孩子天真无邪的一面,同时也透露出父母在这种情境下的纠结与尴尬。
接着,“乃翁作诗须汝和,觅句共登西北楼”则展现了家人共同庆祝的温馨氛围。“乃翁”是对父亲的尊称,这里意味着孩子被邀请参与创作诗歌,与父母一同登上西北楼去寻找灵感。这种场景不仅强调了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也体现了文学与自然美景之间的和谐共生。
综观全诗,它通过对日常生活片段的描写,展现了宋代社会中普通人家的温馨、平实,以及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重视。同时,这也反映出古人在文化娱乐活动中的文学追求和审美情趣。此外,这两句诗还展示了李石对家庭生活的深刻感悟与艺术表现能力,堪称是一首温馨而又不失文采的小品。
西湖山水清且幽,汉宫恩泽赐旬休。
鸣鞭走马出广陌,一望太行无尽头。
储郡乔王并时俊,相与共上湖边楼。
看山酌酒无鼓吹,自作歌词还自讴。
飘飏始觉霄汉迥,摇落忽惊花树秋。
浮萍沧海易离合,芳草绿波谁去留。
旧时谐笑果一梦,当日池台成独游。
颓云坐见堕平地,春水潏潏西北流。
不知古壁满苔藓,曾有几字垂银钩。
人生百年骥过隙,金丹驻颜那易求。
有名莫上钟与鼎,留取争光烟月洲。
阅世苦多累,息此嘉木阴。
坐玩磥砢节,孤高契芳心。
远风自东来,乍如鸣素琴。
渐竽密籁沸,划变戈矛森。
栖鸟各去枝,閒云亦辞林。
淑气不尔严,萧瑟有此音。
感之发竦竖,起听更敛衿。
调律岂无意,事大力不任。
覆餗明在涂,敢试鼎与鬵。
叹息偃庭际,出门春已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