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马入枋口,漾舟缘碧溪。
雪消山骨瘦,风定浪头低。
数里复登岸,群贤俱杖藜。
徘徊岩石畔,寻觅退之题。
下马入枋口,漾舟缘碧溪。
雪消山骨瘦,风定浪头低。
数里复登岸,群贤俱杖藜。
徘徊岩石畔,寻觅退之题。
此诗描绘了文彦博在熙宁癸丑年十一月十三日,奉旨谢雪于济祠后,与多位高官一同游览枋口,泛舟沁水,直至岘石登岸,沿途观赏岩谷间的前贤题名。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壮丽与静谧,以及人文历史的深厚底蕴。
首句“下马入枋口,漾舟缘碧溪”描绘了诗人一行人从陆地进入水路,乘舟沿碧绿的溪流前行的景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接着,“雪消山骨瘦,风定浪头低”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雪后的山峦比作瘦削的骨骼,风平浪静的水面比作低垂的波浪,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冬日山水的独特风貌。
“数里复登岸,群贤俱杖藜”则描绘了众人在行进一段路程后,再次踏上陆地,同行者皆是德高望重的贤士,手持藜杖,步履稳健,体现了文人雅集的场景。最后,“徘徊岩石畔,寻觅退之题名”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豪题名的追寻与敬仰之情,体现了对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视。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也蕴含了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和对先贤智慧的敬仰,展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把笔临芳不自怡,首征章句促妖期。
已惊常调言多鄙,遽捧高吟愧可知。
绝代贞名应愈重,千金方笑更难移。
狂歌狂醉犹堪羡,大拙当时是老时。
侬阿家住朝歌下,早传名。
结伴来游淇水上,旧长情。
玉珮金钿随步远,云罗雾縠逐风轻。
转目机心悬自许,何须更待听琴声。
回雪凌波游洛浦,遇陈王。
婉约娉婷工语笑,侍兰房。
芙蓉绮帐还开掩,翡翠珠被烂齐光。
长愿今宵奉颜色,不爱吹箫逐凤凰。
牛闺临浅汉,鸾驷涉秋河。
两怀萦别绪,一宿庆停梭。
星模铅里靥,月写黛中蛾。
奈许今宵度,长婴离恨多。
婺闺期今夕,蛾轮泛浅潢。
迎秋伴暮雨,待暝合神光。
荐寝低云鬓,呈态解霓裳。
喜中愁漏促,别后怨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