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庭喜见战尘收,石洞思从大士游。
不道受降唐节度,何如奉使汉通侯。
天垂台观三千里,雪染颠毛四十秋。
短剑萧森心尚赤,班超独倚玉门愁。
朔庭喜见战尘收,石洞思从大士游。
不道受降唐节度,何如奉使汉通侯。
天垂台观三千里,雪染颠毛四十秋。
短剑萧森心尚赤,班超独倚玉门愁。
这首诗是明朝将领戚继光所作的《塞外观音岩》,描绘了他在边塞上目睹战争结束后的喜悦,以及对和平时期能有机会像唐代接受降服的将领或汉代出使西域的通侯一样,参与文化交流的向往。诗人以“石洞思从大士游”表达对佛教圣地的向往,暗示自己渴望超越军事生涯,追求精神层面的修行。
“天垂台观三千里,雪染颠毛四十秋”描绘了广阔的天地和诗人历经岁月的沧桑,四十载的风霜使他的白发如雪。最后一句“短剑萧森心尚赤,班超独倚玉门愁”,借用东汉班超的故事,表达了虽然身佩短剑,壮志犹在,但面对边境的孤独与忧虑,不禁生出一丝愁绪,体现了诗人的豪情与深沉。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和平的期盼,又有对自己军事才能的自信,同时也流露出对精神归宿的追求,展现了戚继光作为边疆将领的复杂内心世界。
渐稠红飞尽,早秾绿、遍林梢。
正池馆轻寒,杨花飘絮,草色萦袍。
天香夜浮院宇,看亭亭、雨槛渍春膏。
趁取芳时胜赏,莫将年少轻抛。
鞭鞘。
驱放马蹄高。
世事一秋毫。
便飞书倥偬,运筹闲暇,何害推敲。
花前效颦著句,悄干镆、侧畔奏铅刀。
何日重携樽酒,浮瓯细剪香苞。
豆花轻雨霁,更七日、是中秋。
记分野三台,家山双阙,孕秀名流。
平生佐时大略,有忠勤、一念等伊周。
十载清风楚泽,三年明月扬州。
须知万灶出貔貅。
智勇迈前猷。
自向来擣颖,□番平海,胆落毡裘。
红旗指关定洛,看春融、喜色动宸旒。
著取斑衣绣衮,揭开玉字金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