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兀海中石,群瞻西竺人。
崚嶒天外现,髣髴如来身。
佛顶云生髻,伽趺草作茵。
千江明月夜,三岛碧波春。
常以杯为渡,浑疑鹫是真。
自心法本有,奚必问诸滨。
突兀海中石,群瞻西竺人。
崚嶒天外现,髣髴如来身。
佛顶云生髻,伽趺草作茵。
千江明月夜,三岛碧波春。
常以杯为渡,浑疑鹫是真。
自心法本有,奚必问诸滨。
这首诗描绘了海中巨石上,仿佛西天佛陀显现的景象,充满了宗教的神秘与崇高感。诗人通过“群瞻西竺人”、“佛顶云生髻,伽趺草作茵”等句,将自然景观与佛教意象巧妙融合,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千江明月夜,三岛碧波春"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细腻观察和赞美,同时暗含着佛法的深邃哲理。"常以杯为渡,浑疑鹫是真"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理解与实践,认为心灵的渡船无需外求,真正的解脱在于内心的觉悟。最后,“自心法本有,奚必问诸滨”则点明了佛法的内在性,强调了自我觉悟的重要性,不必向外寻求答案。整首诗语言简洁而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佛教精神的深刻理解和艺术化的表达。
空山落叶无人管,长林苍苍秋日短。
飞泉百尺堕空濛,下注寒潭作清浅。
淅沥如闻带雨来,飘摇忽被风吹断。
忆向山中初听时,乍近却疑身在远。
幽寻僻探始得之,毛发萧骚不容绾。
鹦鹉江洲竟趯翻,匡庐瀑布谁分剪。
世间奇胜自有地,应恨入山来已晚。
十年双袂京尘满,亦欲相从为一浣。
安得图中二老翁,芒鞋竹杖长为伴。
黄鹤矶头秋草色,高楼四面青山碧。
我来君去两浮萍,忽漫相逢更南北。
君家旧在江城居,白头纱帽随巾车。
作客聊同蓟门雁,还家应忆武昌鱼。
兰桡桂棹日将晚,斗酒放歌情未疏。
杜甫不堪垂老别,嵇康曾著绝交书。
徐卿有子吾所羡,骑马题诗曲江宴。
赋终奏入明光宫,诏成捧下麒麟殿。
青云于我最交亲,况复山川是旧邻。
送君此去情无限,绿树猿啼湘水春。
啄木鸟,五花色。朝飞城南,暮飞城北。
老树无虫啄,风叶徒恻恻。
鸟以虫为饵,虫在树心里。
雨注风刮树欲死,明年何处哺其子。
尔不见首阳山中蝉,吸露向风烟。
又不见延陵江上雁,啄稻在平田,只今树木高于天。
吁嗟啄木鸟,尔心胡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