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阑干外小方塘,塘上萧萧绕翠篁。
一镜平开涵影细,万竿齐动引风凉。
根穿近岸藏科斗,稍接遥空下凤凰。
水竹双清曾到此,金樽相对兴难忘。
曲阑干外小方塘,塘上萧萧绕翠篁。
一镜平开涵影细,万竿齐动引风凉。
根穿近岸藏科斗,稍接遥空下凤凰。
水竹双清曾到此,金樽相对兴难忘。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雅致的水边竹林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水塘、翠竹、光影与微风交织的和谐画面。"曲阑干外小方塘,塘上萧萧绕翠篁",开篇即以曲曲折折的栏杆和周围环绕的翠竹勾勒出一幅静谧的背景,为后续的景物描写奠定了基调。
"一镜平开涵影细,万竿齐动引风凉",诗人巧妙地将水塘比作镜子,不仅映照出周围的景物,还强调了水面的平静与细腻。同时,"万竿齐动"则生动描绘了竹林在微风中的摇曳,营造出一种清凉与生机并存的氛围。
"根穿近岸藏科斗,稍接遥空下凤凰",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竹林的自然之美,不仅表现了竹子的形态与生长环境,还通过"科斗"(小蝌蚪)与"凤凰"的意象,赋予了竹林以生命与灵性,增加了诗歌的意境深度。
"水竹双清曾到此,金樽相对兴难忘",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这片清幽之地的留恋与向往,通过"水竹双清"的描述,再次强调了环境的清雅,而"金樽相对"则暗示了在此处曾经有过欢聚的美好时光,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丰富。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水塘、翠竹、光影、微风等自然元素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历史情感的巧妙融入,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具视觉美感又富含情感深度的诗意世界。
过尽西城百丈堤,村村鸡犬午声齐。
风前匹马不回首,知有幽人在竹溪。
契阔吴门千里,栖迟颍水三年。
臈炬光中气味,洞庭波上风烟。
我生泉石中,清赏殊不足。
得官汉上来,邂逅亦溪谷。
他时长安尘,用此尘外赎。
城南百馀里,洒落自风俗。
招提密相忘,一一俨西竺。
缅维作者谋,永集荆楚福。
兴国最佳胜,千柱列岩屋。
前疏白马泉,后据双凤麓。
衲衣拥云外,拄杖倚藤竹。
天龙咫尺耳,入户体生粟。
谁为逢氏迷,不复枨也欲。
落英无再红,秀发岂常绿。
共将香火心,稽首千手目。
老僧独何为,瞬我掣电速。
已矣勿重言,良药反成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