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荆台草径荒,如何前日谓云阳。
古今不尽迁移恨,依旧台边水渺茫。
百尺荆台草径荒,如何前日谓云阳。
古今不尽迁移恨,依旧台边水渺茫。
这首诗名为《荆台》,是唐代末至宋代初的诗人孙光宪所作。诗中描绘了一幅荒凉而充满历史沧桑的景象。"百尺荆台草径荒",开篇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荆台的高大和周围的衰败,草木丛生的小路显得荒芜冷清。"如何前日谓云阳",诗人疑惑地回想过去,曾经这里或许曾被称作云阳,但如今物是人非,只剩下了眼前的凄凉。
"古今不尽迁移恨",诗人感慨时间的流转和人事的变迁,表达出对世事无常、物换星移的深深遗憾。"依旧台边水渺茫",最后一句以水的渺远和迷茫象征着历史的深远和人生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强化了诗中的怀旧与哀愁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荆台的荒凉景色,寓言式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沉思和人生无常的感叹,具有浓厚的历史感和哲理意味。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人生七十古来少,前除幼年后除老。
中间光阴不多时,又有炎霜与烦恼。
花前月下得高歌,急需满把金樽倒。
世人钱多赚不尽,朝里官多做不了。
官大钱多心转忧,落得自家头白早。
春夏秋冬捻指间,钟送黄昏鸡报晓。
请君细点眼前人,一年一度埋荒草。
草里高低多少坟,一年一半无人扫。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