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侍游方山应诏诗》
《侍游方山应诏诗》全文
南北朝 / 沈约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清汉夜昭皙,扶桑晓陆离。

发歌摐阳下,建羽朝夕池。

摐金浮水若,耸跸诏山祗。

一沾九霄露,藜藿终自知。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shìyóufāngshānyìngzhàoshī
nánběicháo / shěnyuē

qīnghànzhāo

sāngxiǎo

chuāngyángxià

jiàncháochí

chuāngjīnshuǐruò

sǒngzhàoshānzhī

zhānjiǔxiāo

huòzhōngzhī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象与人文活动交织的画面。首句“清汉夜昭皙”,以“清汉”指代长江,表达了夜晚时分辨识水天相接之美。次句“扶桑晓陆离”,则是借助古代神话中的扶桑树(在东海之上,每朝日出于其下),形象地表达了太阳升起、光明驱散黑夜的壮观。

第三句“发歌摐阳下”,通过“发歌”表现了诗人或人物在阳光下的快乐心情,“摜阳”指的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常用于宴会或游乐之时。第四句“建羽朝夕池”,则是描绘了一群人在清晨至黄昏之间,在池塘边举行的仪式或聚会,通过“建羽”暗示了场景中的庄重与隆重。

第五句“摜金浮水若”,继续展现了水面上的活动,“摜金”可能是指某种形式的音乐演奏,“浮水若”则形象地表达了声音在水面上飘荡的意境。六句“耸跸诏山祗”,通过“耸跸”一词,传递出一种敬畏之情,可能是对自然或某种神圣力量的崇拜。

最后两句,“一沾九霄露,藜藿终自知”,则带有了哲理与深意。“一沾九霄露”中“九霄”指的是天空,表达了一滴露水也能反映出整个宇宙的精神;“藜藿终自知”中的“藜藿”是野草,比喻诗人自己,通过这句话传递出了即便是在最平凡、不起眼的位置,也能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沈约在此诗中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情感世界,同时也展示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合一的人生态度。

作者介绍
沈约

沈约
朝代:南北朝   字:休文   籍贯: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   生辰:441~513年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宋、齐、梁朝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沈约是齐、梁文坛的领袖,学问渊博,精通音律,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以平、上、去、入四声相互调节的方法应用于诗文,避免八病,这为当时韵文的创作开辟了新境界。
猜你喜欢

和刘卿材十咏·溪声

至音不可收,今人滞形器。
欲知古乐心,山中此声是。

(0)

和白云庵七首·宴坐台

老僧坐见万物空,往往终日居此台。
破衣兀坐若枯木,山鸟不怕行莓苔。

(0)

和百塔寺四首·水阁

山僧听泉心不足,凿池汲引为蟾泓。
自言犹欲洗俗耳,夜静为闻蛙黾声。

(0)

和刘卿材十咏·耕者

四海兵今息,耕夫未得知。
黄梁不敢吃,碗尚半蒿藜。

(0)

和刘卿材十咏·红树

几树浓于茜,斜阳景最幽。
忽因风雨尽,全减十分秋。

(0)

次韵和真长四季牧童

怯雨宜晴不识愁,去随青草牧春牛。
无人古路歌兼笑,归去山花插满头。

(0)
诗词分类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诗人
杨玉环 杨凝式 陆九韶 李联琇 何承天 杨孚 徐安贞 刘细君 吉中孚 苏涣 陈尧咨 苏佑 李绂 黄绍箕 陈叔达 关盼盼 赵顼 李忱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