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寂诸天夜气中,阇黎粥后饭堂空。
低头云影时争月,入耳松涛独受风。
远迹已堪邻虎豹,定心可许问鱼龙。
一龛弥勒遥相对,岁久琉璃焰不红。
寂寂诸天夜气中,阇黎粥后饭堂空。
低头云影时争月,入耳松涛独受风。
远迹已堪邻虎豹,定心可许问鱼龙。
一龛弥勒遥相对,岁久琉璃焰不红。
这首诗描绘了僧舍夜晚的宁静与禅意。首句“寂寂诸天夜气中”,以“寂寂”二字开篇,营造出夜晚的静谧氛围,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夜色的怀抱之中。接着,“阇黎粥后饭堂空”,通过描述僧人用餐后的场景,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宁静,饭堂的空旷更显出夜的深沉。
“低头云影时争月,入耳松涛独受风。”这两句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云影与月光的互动,松涛与风声的交织,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之美,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云影与月光的“争”字,生动地描绘了云在月光下变幻莫测的景象,而“独受风”的松涛,则是诗人独自面对自然的声音,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一种孤高自守的意境。
“远迹已堪邻虎豹,定心可许问鱼龙。”这两句诗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过“虎豹”和“鱼龙”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独立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修行者内心世界的广阔与深邃。虎豹象征着野性与力量,鱼龙则代表了水中世界的神秘与自由,诗人将自己置于这样的自然情境中,既是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是对自己心灵世界的探索。
最后,“一龛弥勒遥相对,岁久琉璃焰不红。”这两句诗以“弥勒”作为参照物,进一步强调了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弥勒佛的形象在这里被用来象征着包容与慈爱,与僧人的生活状态相呼应。而“琉璃焰不红”则寓意着时间的流逝并未改变内心的纯净与光明,这种永恒的平静与慈爱,正是诗人所追求的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僧舍夜晚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内心以及修行生活的深刻感悟,充满了禅意与哲思,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