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山头、倚空遥问,老天醒也还未。
宵来微月云徐散,已是欲晴天气。心忽悸。
窗影动、一声鸠妇惊人睡。风斜雨细。
任天外危楼,水边曲榭,无地遣愁避。
愁无绪,莫怪春人憔悴。三春无日天霁。
看看寒食清明过,谙尽冶春情味。回首记。
三十载、东坡原是风流帅。金尊久废。
又桃杏花零,江南人远,锦字总难寄。
向山头、倚空遥问,老天醒也还未。
宵来微月云徐散,已是欲晴天气。心忽悸。
窗影动、一声鸠妇惊人睡。风斜雨细。
任天外危楼,水边曲榭,无地遣愁避。
愁无绪,莫怪春人憔悴。三春无日天霁。
看看寒食清明过,谙尽冶春情味。回首记。
三十载、东坡原是风流帅。金尊久废。
又桃杏花零,江南人远,锦字总难寄。
这首《摸鱼儿·苦雨》由清代诗人曾廉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自然景象,展现了作者在连绵阴雨中的愁绪与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
开篇“向山头、倚空遥问,老天醒也还未”,以问天的形式表达了对连绵阴雨的不解与无奈,仿佛在寻求天意的指引。接着,“宵来微月云徐散,已是欲晴天气”两句,描绘了夜幕中月亮逐渐显现,乌云慢慢散去的景象,暗示着雨后将有晴朗的天气,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雨止晴来的期待。
“心忽悸。窗影动、一声鸠妇惊人睡。”这一句通过细微的自然变化——窗户的光影晃动和布谷鸟的啼叫,唤醒了作者的思绪,使得原本沉寂的心灵开始波动,情感随之涌动。
“风斜雨细。任天外危楼,水边曲榭,无地遣愁避。”在这几句中,作者将自己置于风雨交加的环境中,无论是高耸的楼宇还是临水的亭榭,都无法为他提供避愁之地,形象地表现了愁绪的无处不在,以及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接下来,“愁无绪,莫怪春人憔悴。三春无日天霁”进一步深化了愁绪的主题,春日里本应是生机勃勃的季节,但连绵的雨水使得整个春天都笼罩在愁云之中,无法见到晴朗的日子,这不仅是自然环境的描写,也是作者心境的投射。
“看看寒食清明过,谙尽冶春情味。回首记。三十载、东坡原是风流帅。”这里提到了中国传统节日寒食节和清明节,通过时间的流逝,作者回想起了过去三十载的时光,那时的自己如同苏轼一般,风流倜傥,充满了生活的热情与乐趣。这种对比,不仅加深了对当前愁苦状态的感慨,也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最后,“金尊久废。又桃杏花零,江南人远,锦字总难寄。”“金尊”指的是酒杯,暗示了作者因愁绪而久不饮酒的情景;“桃杏花零”则描绘了春花凋谢的景象,象征着美好时光的消逝;“江南人远”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锦字总难寄”则是说即使想写信表达思念之情,也难以实现,进一步强化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自然景象,展现了作者在苦雨中的愁绪与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既有对现实困境的深刻反思,也有对往昔快乐生活的深情怀念,情感丰富,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