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萧萧夜撼木,积雪粼粼压朝屋。
但觉群阴势转骄,庸知造化谁持轴。
元冥司令何太酷。
茅檐处处垂冰澌,耕牛冻死那得知。
大风萧萧夜撼木,积雪粼粼压朝屋。
但觉群阴势转骄,庸知造化谁持轴。
元冥司令何太酷。
茅檐处处垂冰澌,耕牛冻死那得知。
这首诗描绘了严冬时节的极端寒冷景象,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深刻的理解与感慨。
首句“大风萧萧夜撼木”,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效果,描绘了夜晚狂风呼啸,猛烈摇动树木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凛冽的氛围。接着,“积雪粼粼压朝屋”进一步渲染了雪势之大,不仅覆盖了地面,还沉重地压在屋顶上,形成了一幅静谧而沉重的画面。
“但觉群阴势转骄,庸知造化谁持轴”两句,诗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然界的力量人格化,表达了对自然现象变化无常的感慨。群阴(指阴冷、寒冷的天气)似乎在变得更为强大,而“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或主宰者)却难以捉摸,暗示了自然规律的神秘与不可预测性。
“元冥司令何太酷”一句,直接点出了自然界的严酷,元冥(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作为冬季的象征,其命令过于严苛,强调了冬季寒冷的程度。接下来,“茅檐处处垂冰澌,耕牛冻死那得知”则具体描绘了严寒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茅草屋檐下垂挂着冰凌,连耕牛都因寒冷而死亡,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状态的一种反映,体现了诗人对底层民众生活艰辛的关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严冬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怀,语言凝练,情感深沉,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四望寒烟结。黯淡秋容越。
孤舟短棹,人来往,心凄切。
念故乡生处,却是云山接。
奈多愁,又隔云山第几折。水漾明霞影,乌啼彻。
最关情事,天边雁,楼头月。
只斜阳树树,与当年无别。
试临风回首,空见江流咽。
狂风如雷不肯停,中有无数寒号声。
又疑控弦万骑下,欲曙不曙甘长醒。
去年今日泛舟处,立冬未届昨已冰。
大钧失柄五纪舛,不怪四气相侵陵。
何辜道旁冻死骨,谁实阶厉天无刑。
神州累棋更幅裂,熙熙贺厦宁异情?
馀生皈佛恋桑下,敢望身及黄河清?
团城松栝日相见,输汝历历金元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