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地四千尺,神仙在翠微。
秋花园蝶瘦,春稻野鸠肥。
涧水流长静,山云困不飞。
沿溪行已倦,拂石坐苔矶。
矗地四千尺,神仙在翠微。
秋花园蝶瘦,春稻野鸠肥。
涧水流长静,山云困不飞。
沿溪行已倦,拂石坐苔矶。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登山的宁静与自然之美。首句“矗地四千尺,神仙在翠微”以夸张的手法描绘山峰之高峻,仿佛连神仙也隐居于此,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接着,“秋花园蝶瘦,春稻野鸠肥”对比了季节更迭对自然生态的影响,蝴蝶在秋天显得瘦弱,而春天的稻田中野鸠则显得丰腴,生动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循环。
“涧水流长静,山云困不飞”进一步渲染了山中的静谧景象,流水潺潺,山云似乎也被这静谧所困,无法飘动,营造出一种幽静深远的意境。最后,“沿溪行已倦,拂石坐苔矶”表达了诗人登山后的疲惫与满足,选择在溪边的石头上坐下,享受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将登山过程中的所见所感描绘得淋漓尽致,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和谐,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深赞叹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千峰夹一水,孤舫夜中乘。
野烧侵山月,波星漾渚灯。
帆添知浪减,峡尽觉天增。
禾黍离离近,篷窗且莫凭。
席门挂深巷,草屋亦参差。
虽非菀葭墙,风雨仅蔽之。
酬世本无具,岂容妄自欺。
寄食量非美,庶可免寒饥。
寸心苟不安,富贵亦胡为。
鞭马射狐,狐入地呼。天高不闻,老狐别雏。
走兔不死,得见天子。飞鸟一群,壮士如云。
熟黍熟黍,缘无雀鼠。雀鼠之无,实赖天子。
离京十里,车声未已。一耳十环,官人之婢。
斩竹断木,不避民屋。青纹刺面,云是官仆。
易水漫漫,冰犹未泮。拙矣荆卿,一去不返。
下上高原,昭君之村。九原可作,庶释涕痕。
地动殃民,除税七分。身死为砾,无由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