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氏营丘,溯李唐同朝二相,在野三公,下迄宋元明,代有文人光海国;
卜居冲麓,看梅里排闼四山,环村一水,甲于皖歙婺,天开图画赛瀛洲。
得氏营丘,溯李唐同朝二相,在野三公,下迄宋元明,代有文人光海国;
卜居冲麓,看梅里排闼四山,环村一水,甲于皖歙婺,天开图画赛瀛洲。
此联《敦彝堂大祠联》由清代齐彦槐所撰,其内容不仅展现了对历史文人的敬仰,也描绘了自然美景的壮丽,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自然情怀。
上联“得氏营丘,溯李唐同朝二相,在野三公,下迄宋元明,代有文人光海国”以时间为主线,追溯历史,从古代的“得氏营丘”(可能指齐国)开始,提到李唐时期两位同朝为相的大臣,再到在野的三位显赫人物,一直延伸到宋代、元代和明代,强调了各个时代都有杰出文人在文学、政治等领域发光发热,为国家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下联“卜居冲麓,看梅里排闼四山,环村一水,甲于皖歙婺,天开图画赛瀛洲”则转向自然景观的描绘。首先提到“卜居冲麓”,暗示选址的地理位置独特,接着描绘了梅里(可能指梅花盛开之地)四周群山环绕,村边有一条清澈的河流,这样的自然环境宛如仙境,甚至比传说中的瀛洲(古代神话中的仙岛)还要美丽。这一部分展现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寓意着理想的居住环境和精神追求。
整体而言,此联既是对历史文人成就的颂扬,也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体现了作者对文化和自然美的双重欣赏与推崇。
两君羁旅宦西蜀,我亦江南住僧屋。
想像平生肺腑亲,晴天何处飞黄鹄。
庾郎故是丰年玉,道儿更是见不足。
藜羹脱粟有馀味,富贵薰天果非福。
死生契阔今谁在,往事悠悠陵谷改。
他年乘兴下瞿塘,见我衰颜莫惊怪。
别寻好语和君诗,偿尽平生难韵债。
扫除壁土更焚香,下酒如今有鲑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