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柯一碧无情极,谁递晚来秋信。
雁塞琵琶,凤城砧杵,髣髴一般音韵。悠扬不尽。
待隔水听来,数声偏俊。
谱入哀丝,螳螂捕处倍凄紧。
玉盘金掌虽好,餐霞还吸露,此事难准。
帽插丰貂,机鸣素縠,几度愁他相溷。悄然低问。
可仍记当初,卫娘低鬓。仙蜕宁遥,料丹霄有分。
高柯一碧无情极,谁递晚来秋信。
雁塞琵琶,凤城砧杵,髣髴一般音韵。悠扬不尽。
待隔水听来,数声偏俊。
谱入哀丝,螳螂捕处倍凄紧。
玉盘金掌虽好,餐霞还吸露,此事难准。
帽插丰貂,机鸣素縠,几度愁他相溷。悄然低问。
可仍记当初,卫娘低鬓。仙蜕宁遥,料丹霄有分。
这首《齐天乐·蝉》由清代词人陈维崧所作,以蝉为题,描绘了蝉在秋日的哀怨与凄美。词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和情感,展现了蝉的生命状态与诗人的情感共鸣。
“高柯一碧无情极”,开篇即以“高柯”(高大的树木)的碧绿反衬出蝉的孤独与无情,暗示了蝉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与命运。接下来,“谁递晚来秋信”一句,将蝉的声音比作传递秋意的使者,赋予蝉以某种超然的使命与情感色彩。
“雁塞琵琶,凤城砧杵,髣髴一般音韵”,通过类比,将蝉的鸣声与远古的乐器和生活工具的声音联系起来,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时空的交错感。这里的“雁塞琵琶”、“凤城砧杵”分别指代边塞的音乐和城市的生活场景,与蝉的鸣叫形成对比,凸显了蝉声的独特与哀愁。
“悠扬不尽。待隔水听来,数声偏俊”,进一步描绘了蝉声的悠长与独特,仿佛跨越了空间的界限,让人在静谧的夜晚倾听其美妙的旋律。这里使用“隔水听来”的意象,增加了听觉的层次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的夜晚,感受着蝉声带来的宁静与深邃。
“谱入哀丝,螳螂捕处倍凄紧”,将蝉的鸣声与哀伤的音乐相联系,同时通过“螳螂捕处”这一细节,暗示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增强了词作的悲剧色彩。蝉的歌声在螳螂捕食的紧张氛围中显得更加凄凉,体现了生命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联。
“玉盘金掌虽好,餐霞还吸露,此事难准”,这一句通过比喻,将蝉的生活状态与神仙世界的美好相对比,表达了对蝉虽有生存之需但难以达到神仙境界的感慨。蝉以露水为生,餐霞为喻,既赞美了蝉的自然之美,也暗含了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帽插丰貂,机鸣素縠,几度愁他相溷”,通过描述人类的生活场景,如戴貂皮帽子、织布机的声响,与蝉的生活形成对比,表达了对蝉与人类不同命运的同情与思考。蝉的鸣叫在人类的生活中显得格格不入,引发了诗人对生命多样性的感慨。
“悄然低问。可仍记当初,卫娘低鬓”,最后两句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对蝉是否还记得曾经的美好时光的疑问,以及对蝉生命历程的深深关切。这里引用“卫娘低鬓”的典故,进一步深化了对蝉生命短暂与美好的怀念之情。
整首词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蝉在秋日的哀怨与凄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时间的深刻思考。词作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陈维崧词作中的佳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