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齐天乐.蝉》
《齐天乐.蝉》全文
清 / 陈维崧   形式: 词  词牌: 齐天乐

高柯一碧无情极,谁递晚来秋信。

雁塞琵琶,凤城砧杵,髣髴一般音韵。悠扬不尽。

待隔水听来,数声偏俊。

谱入哀丝,螳螂捕处倍凄紧。

玉盘金掌虽好,餐霞还吸露,此事难准。

帽插丰貂,机鸣素縠,几度愁他相溷。悄然低问。

可仍记当初,卫娘低鬓。仙蜕宁遥,料丹霄有分。

(0)
鉴赏

这首《齐天乐·蝉》由清代词人陈维崧所作,以蝉为题,描绘了蝉在秋日的哀怨与凄美。词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和情感,展现了蝉的生命状态与诗人的情感共鸣。

“高柯一碧无情极”,开篇即以“高柯”(高大的树木)的碧绿反衬出蝉的孤独与无情,暗示了蝉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与命运。接下来,“谁递晚来秋信”一句,将蝉的声音比作传递秋意的使者,赋予蝉以某种超然的使命与情感色彩。

“雁塞琵琶,凤城砧杵,髣髴一般音韵”,通过类比,将蝉的鸣声与远古的乐器和生活工具的声音联系起来,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时空的交错感。这里的“雁塞琵琶”、“凤城砧杵”分别指代边塞的音乐和城市的生活场景,与蝉的鸣叫形成对比,凸显了蝉声的独特与哀愁。

“悠扬不尽。待隔水听来,数声偏俊”,进一步描绘了蝉声的悠长与独特,仿佛跨越了空间的界限,让人在静谧的夜晚倾听其美妙的旋律。这里使用“隔水听来”的意象,增加了听觉的层次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的夜晚,感受着蝉声带来的宁静与深邃。

“谱入哀丝,螳螂捕处倍凄紧”,将蝉的鸣声与哀伤的音乐相联系,同时通过“螳螂捕处”这一细节,暗示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增强了词作的悲剧色彩。蝉的歌声在螳螂捕食的紧张氛围中显得更加凄凉,体现了生命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联。

“玉盘金掌虽好,餐霞还吸露,此事难准”,这一句通过比喻,将蝉的生活状态与神仙世界的美好相对比,表达了对蝉虽有生存之需但难以达到神仙境界的感慨。蝉以露水为生,餐霞为喻,既赞美了蝉的自然之美,也暗含了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帽插丰貂,机鸣素縠,几度愁他相溷”,通过描述人类的生活场景,如戴貂皮帽子、织布机的声响,与蝉的生活形成对比,表达了对蝉与人类不同命运的同情与思考。蝉的鸣叫在人类的生活中显得格格不入,引发了诗人对生命多样性的感慨。

“悄然低问。可仍记当初,卫娘低鬓”,最后两句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对蝉是否还记得曾经的美好时光的疑问,以及对蝉生命历程的深深关切。这里引用“卫娘低鬓”的典故,进一步深化了对蝉生命短暂与美好的怀念之情。

整首词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蝉在秋日的哀怨与凄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时间的深刻思考。词作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陈维崧词作中的佳品之一。

作者介绍
陈维崧

陈维崧
朝代:清   字:其年   号:迦陵   籍贯:宜兴(今属江苏)   生辰:1625~1682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
猜你喜欢

思旧诗·其三

泉流惟源浚,亹亹克声闻。

灵镛警逖峰,含珠纳飞晕。

讵知榆枋抢,愿恣天地运。

所与四海贤,荡鄙复袪吝。

惠而能好我,不绝瑶华问。

(0)

感遇十八首·其四

岁星为方朔,爰侍汉廷中。

诙谐非谬理,讽谏怀至忠。

西游见金母,东涉逢木公。

归献天子寿,身与道相从。

耻为入海客,荡漾无所终。

(0)

阙题

閒泛轻舟溯峡隈,杖藜扶我上云台。

青山不解因时变,白鸟无心任浪催。

客为探幽云外去,僧缘乞食月明回。

浮生自许耽丘壑,潦倒溪亭浊酒杯。

(0)

雷峰玩月

乌沉碧落驻流霞,早送银蟾出海涯。

光下翠微峰影嫩,色归空界玉楼斜。

月墀已报齐僧座,云板先传散众茶。

却喜野身陪法侣,此心能许问南华。

(0)

偶成·其一

半枕邯郸梦未真,频年空老化衣尘。

当杯莫惜如泥醉,览镜明知到骨贫。

屋角寒梅才谢腊,陌头芳草又逢春。

风光过眼浑无定,一曲狂歌鬓似银。

(0)

除前二日雨中陈五席上贻杨郎时杨值东里之厄将有远行并此赠别

阴云漠漠雨漫漫,旅食谁怜范叔寒。

披葛岂能依到溉,杖藜还得过苏端。

魂销南浦人将别,魄落三城岁欲残。

尘世波澜君饱历,未应长铗向人弹。

(0)
诗词分类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诗人
沈君攸 莫宣卿 张文姬 安维峻 蒋璨 陈经邦 薛昂夫 繁钦 杜充 曹仁虎 张潮 席豫 陆贽 卢熊 王琚 顾众 司马承祯 许稷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