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檐过午突无烟,里正催租更索钱。
不遇使君亲问讯,此身已分入黄泉。
茅檐过午突无烟,里正催租更索钱。
不遇使君亲问讯,此身已分入黄泉。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社会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与困苦。首句“茅檐过午突无烟”,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贫寒人家的生活场景,中午时分炊烟未起,暗示着家中可能连饭都难以煮熟,生活贫困可见一斑。接着“里正催租更索钱”一句,揭示了官府苛捐杂税的沉重负担,里正作为基层官员,不仅催缴赋税,还额外索取钱财,加重了百姓的经济压力。
“不遇使君亲问讯,此身已分入黄泉。”这两句更是将百姓的绝望之情推向高潮。在封建社会中,地方官员(使君)往往代表着权力和救济,但诗中的百姓却无法得到他们的直接关怀和帮助,只能面对生活的绝境,仿佛已经预感到自己将走向死亡之路。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明代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以及对当时社会制度的深刻批判。
翠衾昨夜春寒重,朝来顿成凄冷。
密护琼窗,轻霏玉屑,疑把梨魂唤醒。瑶华糁径。
怕草色青青,惹人离恨。
醉里凝眸,莫教颜色上青鬓。
庭空风力似剪,玉梅休怨寂,飞去相趁。
柳未三眠,春无一半,何事杨花成阵。飞霙弄暝。
问谁向东皇,误传芳信。极目天涯,素娥羞避影。
芳榭香消,野塘波冷,又是乍寒天气。
疏雨朦胧,故弄一庭秋意。
吹数片、林叶轻黄,添几寸、苔痕深翠。
算时光、已届重阳,东篱应访菊开未。
西窗帘幕静掩,怪底潇潇飒飒,排愁无地。
暗逗离心,别有凄凉滋味。
画桥外、烟柳低垂,碧槛畔、露蛩声细。
更何堪、滴向梧桐,夜阑浑不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