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色殊春秋,江声无昼夜。
佳哉皖公城,山水莽雄跨。
障拥淮淝高,势与荆襄亚。
崇台得壮观,迎睫足吁讶。
沿堤十万户,蜃气相激射。
飞浪过檐头,矗涛闻枕罅。
回首皖公色,泼翠满楹榭。
炊烟自成云,不与江流泻。
龙为彻夜吟,鹤或横江化。
水寒沙净间,茫茫感代谢。
得婿怀伯符,升城缅兴霸。
人雄及地胜,凭陵不相下。
惊飙卷旌旗,寒云收叱咤。
徒令怀古心,淹此趋途驾。
山色殊春秋,江声无昼夜。
佳哉皖公城,山水莽雄跨。
障拥淮淝高,势与荆襄亚。
崇台得壮观,迎睫足吁讶。
沿堤十万户,蜃气相激射。
飞浪过檐头,矗涛闻枕罅。
回首皖公色,泼翠满楹榭。
炊烟自成云,不与江流泻。
龙为彻夜吟,鹤或横江化。
水寒沙净间,茫茫感代谢。
得婿怀伯符,升城缅兴霸。
人雄及地胜,凭陵不相下。
惊飙卷旌旗,寒云收叱咤。
徒令怀古心,淹此趋途驾。
这首诗《登大观亭》由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描绘了大观亭的壮丽景色以及由此引发的历史感慨。诗中以“山色殊春秋,江声无昼夜”开篇,巧妙地将四季变换与日夜更替融入自然景象之中,展现出时间的流转与自然的永恒。
接着,“佳哉皖公城,山水莽雄跨”赞美了皖公城及其周围的山水之美,气势磅礴。诗人进一步描述了淮淝与荆襄之间的地理形势,以及大观亭的壮观景象,通过“崇台得壮观,迎睫足吁讶”表达了对亭子所在之地的赞叹之情。
“沿堤十万户,蜃气相激射”描绘了江边的繁华景象,而“飞浪过檐头,矗涛闻枕罅”则展现了江水的汹涌澎湃。诗人通过这些生动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波澜壮阔的江面之上。
“回首皖公色,泼翠满楹榭”则转向对亭内环境的描写,绿意盎然的景色映入眼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氛围。炊烟自成云,不与江流泻”,既是对亭内景象的细腻刻画,也暗含着对生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向往。
接下来,“龙为彻夜吟,鹤或横江化”运用神话元素,增添了诗歌的浪漫色彩,同时也寓意深远,象征着历史的长河与生命的轮回。最后,“水寒沙净间,茫茫感代谢”则在自然景观中融入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引人深思。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大观亭周边的壮丽景色,还蕴含了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敬仰,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黄景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完美融合,使得这首诗成为了清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肥遁人家,对东南万里、鲸海横碧。
兰苑芝田,暖香风送,不灭凤城春色。寿松径里。
绿茵嫩□纹如织。又还是。鹤诏乍回,犹听九霄唳。
天教赋我、此段嘉期,寸心澄寂、百虑蠲息。
向闲中、呼童煮茗,玉瓯轻泛浪花白,神爽气和何有隔。
况真常道,时时默运玄功,湛然无为,澹然自得。
参差万有,尽鸿蒙、一气生成无极。
扰扰群情皆有我,寂寂真空非得。
有内寻无,无中觅有,谁是知消息。
高真方便,唱出玄妙端的。
此个隐奥门风,须凭智慧,清静开胸臆。
了见元初真面目,岂羡浮华颜色。
身寄人间,名收仙籍,不许纤尘惑。
神思不动,自来天地难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