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动著舌头,葛藤已遍天下。
等闲一击虚空,随手便成缝罅。
法宏貌得吾真,仿佛镇州普化。
我今写赞上头,要作丛林佳话。
不曾动著舌头,葛藤已遍天下。
等闲一击虚空,随手便成缝罅。
法宏貌得吾真,仿佛镇州普化。
我今写赞上头,要作丛林佳话。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大师释宗杲为法宏禅人所作的赞语。诗中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法宏禅人的修为与境界。
“不曾动著舌头,葛藤已遍天下。” 这两句诗形象地表达了法宏禅人不依赖言语,却能影响广泛,如同葛藤蔓延,遍及天下。这不仅体现了禅宗强调的“言教不如身教”的理念,也暗示了法宏禅人在修行上的深厚底蕴和影响力。
“等闲一击虚空,随手便成缝罅。” 这里通过“一击虚空”和“随手成缝罅”这两个动作,展现了法宏禅人对宇宙真理的深刻洞察和自在运用。击空即触达本源,随手成缝罅则意味着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洞悉事物的本质,揭示出内在的联系和变化。
“法宏貌得吾真,仿佛镇州普化。” 这两句进一步赞美法宏禅人的修为,称其外貌与内心都达到了禅宗的真谛,仿佛是镇州普化的化身。镇州普化是宋代著名的禅师,这里将法宏禅人与之相提并论,显示了对其高深境界的认可。
“我今写赞上头,要作丛林佳话。” 最后两句表明了释宗杲作为禅师的身份,他亲自为法宏禅人撰写赞语,并希望这段佳话能在禅林中流传,成为后世学习和传颂的对象。这不仅体现了对法宏禅人成就的敬仰,也反映了禅宗文化中重视传承和分享的精神。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法宏禅人独特的修行境界和对禅宗文化的贡献,同时也体现了释宗杲作为禅师的智慧与慈悲。
怪东风,吹得韶华无几。
祇留他、残红一朵,美人头上摇曳。
叹西湖、风光非昔,向登临谁会深意。
前度桃门,旧时燕巷,重来瞻眺,暮云叠翠。
六桥外、斜阳芳草,是我断肠地。
游人散,青帘无恙,且自沉醉。
又何况、繁华如梦,眼前多少憔悴。
淡烟中、孤城半掩,万骑骄骢饮春水。
内院新声,后庭遗曲,祇今犹自在人耳。
算惟有、两峰千古,曾也见兴废。
黄昏后,月上女墙,谁忍凝睇。
此日与君重执手。藉草问君无恙否。
腮边已有数茎髭,老亲发白娇儿幼。奚囊何所有。
去来赢得诗千首。叹休文,征尘污面,更比旧时瘦。
荒原驴背秋霜厚。旅枕鸡鸣寒月透。
人生岂愿久离家,饥驱不觉天涯走。中原方囗斗。
虎争龙攫风雷骤。喜归来,柴桑小隐,松菊还如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