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身故得访云林,泉石依稀尚可寻。
落木如今寒路色,苍山终古野人心。
松风曳磬飞霜瀑,草露留花上苇襟。
每到便生岩谷志,冷梅香彻石床阴。
閒身故得访云林,泉石依稀尚可寻。
落木如今寒路色,苍山终古野人心。
松风曳磬飞霜瀑,草露留花上苇襟。
每到便生岩谷志,冷梅香彻石床阴。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探访云林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首联“閒身故得访云林,泉石依稀尚可寻”开篇即点出诗人闲适的心境和对自然的向往,通过“访云林”、“寻泉石”的行为,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追求。颔联“落木如今寒路色,苍山终古野人心”运用对比手法,将眼前的秋景与永恒的自然相联系,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与自然永恒的感慨。
颈联“松风曳磬飞霜瀑,草露留花上苇襟”则进一步描绘了自然界的生动景象,松风、霜瀑、草露、花香,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生机的画面,仿佛能听到风声、水声,感受到露珠轻触衣襟的细腻。尾联“每到便生岩谷志,冷梅香彻石床阴”则表达了诗人每次来到这样的地方都会激发起隐居山林的志向,冷梅的香气穿透石床的阴影,不仅勾勒出一种清幽的氛围,也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情感的巧妙融入,展现了明末清初文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山王庙在山深处,鸦乌乱啼乌桕树。
神威狰狞怖杀人,朱吻长牙眉倒竖。
红绡抹头袍袖结,手挪黄蛇啖其舌。
短碑不题神姓名,芜词漫书唐岁月。
阴风飒飒吹灵旗,夜闻甲马空中嘶。
老巫开门马无迹,但见孤鸣鬼啸鸺禋啼。
山前居民种禾黍,岁岁求晴复求雨。
神灵不灵谁得知,老巫分明作神语。
往来行人多再拜,炉中无香畏神怪。
唱歌打鼓烧纸钱,苍鹅白羊朝暮赛。
还把残余抛野草,神意欢欣乌亦饱。
老巫叮咛客无虑,万水千山放心去。
胭脂为骨晕生神,不许绯桃更逼真。
疑谪艳阳天上质,绝胜佳丽水边人。
染来香骨蔷微露,点破红腮柳絮尘。
莫向花时不欢赏,人生能见几番春。
万姿千态逞娇神,谁更娇神与赛真。
楼外吹箫秦弄玉,帐中鸣佩卫夫人。
金钱卜远微闻语,罗袜凌波暗惹尘。
始信此为倾国色,与君同占可怜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