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信曾鸾驾,寻仙道已成。
因过盘石上,如印玉沙行。
苔逐方圆匝,泉随深浅生。
临回山色暮,拂拂翠云平。
堪信曾鸾驾,寻仙道已成。
因过盘石上,如印玉沙行。
苔逐方圆匝,泉随深浅生。
临回山色暮,拂拂翠云平。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充满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首先,“堪信曾鸾驾,寻仙道已成”两句,以“鸾驾”这一神话中的祥瑞之物,象征着曾经有人在此探寻仙道,暗示了此地可能蕴含着超凡脱俗的气息和神秘的历史故事。
接着,“因过盘石上,如印玉沙行”描绘了诗人或访客在经过一块盘旋的岩石时,在其表面留下了如同玉雕般的足迹,形象地表现了行走的痕迹与岩石的质感,同时也寓意着心灵的纯净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苔逐方圆匝,泉随深浅生”则进一步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动态。苔藓沿着岩石的形状蔓延生长,泉水随着地形的高低起伏而流淌,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也体现了自然界中生命的顽强与自然规律的美妙。
最后,“临回山色暮,拂拂翠云平”描绘了日落时分,山色渐暗,仿佛翠绿的云彩轻轻拂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是对内心平静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巧妙融合,既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又表达了对隐逸生活和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意境和哲理的佳作。
双燕又重来,认低梁,曲栋是伊曾住。
剪剪掠花梢,春寒甚、恨颠风绵雨。
穿檐绕窗,知他心事应无据。
恐被湘帘朝隔断,难把向时巢补。
怜余三径荒芜,刚湖乡卜筑,葭墙葵圃。
多少隔年情,相留处,先禁草堂儿女。
书囊画谱,莫教衔坠香泥污。
待到纱窗蕉影绿,坐听嫩雏争乳。
堤柳风和,宫槐阴绿,篆烟吹满香雾。
螭头才听胪声,雉尾扇开频顾。
朱衣仗里,谁得似、凌云能赋。
玉鞭梢、快拂花骢,嘶过曲江归路。
争传道、五湖才薮。便占了、天街独步。
催他罗袖珠钿,笑指红楼几度。
云璈天乐,看缥缈笙歌迎舞。
更纱笼引到瀛洲,遥睇烛莲花吐。
买定秋江舻。鲤鱼风、三朝三暮,把君留住。
已是离情禁不得,几阵芭蕉愁雨。
十二载、惟吾与汝。
贫病更番相倚苦,又两年、同卧归来墅。
称眷属、到儿女。多君有母觞频举。
展慈颜芝房列馔,身如药树。
苦忆并州山水窟,攀挽慈裾未许。
向禹庙、兰亭归去,旧路分明魂梦熟,草黏天、南浦连东浦。
平安字、雁边取。
蝶是庄生化。绝冠缨、仰天而笑,闲愁休挂。
大抵人生行乐耳,檀板何妨轻打。
穷与达、漫漫长夜。
岂女痴儿欢笑煞,叹何戡、已老秋娘嫁,须富贵、何时也。
十年骑瘦连钱马。经几多浮云变态,悲歌嫚骂。
南郭东方游戏惯,粉墨谁真谁假。
吊华屋、荒丘聊且。
不见古人何足恨,只文词、伎俩斯其下。
我本是、伤心者。
推篷一笑,喜十年重见,庐山面目。
问讯匡君无恙否?五老须眉如夙。
日照香炉,云生鹤观,雪挂康王谷。
银河倒卷,青天乱酒飞瀑。
我欲左拍徐凝,右携李渤,共跨先生鹿。
小载玉渊潭上酒,料理百钱青竹。
松下吟诗,云中倚剑,坐看黄冠局。
掉头一问,山灵可有缘不?
旧居重过添凄婉,斜阳半天将莫。
直干捎云,寒柯压屋,为指幽人居处,秋光院宇。
记朱实离离,饱餐朝露。
几载睽离,扶疏还幸更如故。
当年食贫奉母,忆安巢稳托,贤主欢聚。
翠釜蒸来,璚靡和入。曾喜慈颜下箸。星霜易序。
正风木衔衰,又伤琼树,故地重经,不堪零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