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如锦柳如丝,髣髴西湖二月时。
诗意不过模画意,何须画里更题诗。
杏花如锦柳如丝,髣髴西湖二月时。
诗意不过模画意,何须画里更题诗。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屏风上所绘之景,将杏花与柳丝交织成一幅春日西湖的画卷。诗人通过“杏花如锦柳如丝”这一句,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锦一般的杏花与如丝般的柳条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视觉上的盛宴。接下来,“髣髴西湖二月时”一句,不仅点明了画面的主题是西湖春景,还暗示了这种景象给人以恍若置身于二月西湖的真实感受,增强了画面的沉浸感和艺术感染力。
然而,诗人并未止步于此,而是提出了一个深邃的思考:“诗意不过模画意,何须画里更题诗。”这句话表达了对艺术创作中“诗画结合”的独特见解。在诗人看来,画作本身已经蕴含了丰富的诗意,无需再额外题诗来增添情感或意境。这不仅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一种反思,也体现了诗人对于艺术本质的深刻理解——真正的艺术作品能够自成一体,无需过多的解释或修饰就能触动人心。
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是一次对中国古典美学的赞美,也是对艺术创作中“留白”与“直接表达”之间关系的探讨。它鼓励读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开放,让作品本身的魅力自然流露,而非过度解读或附加个人情感。
白云劈茧春重重,仙人卧云如卧龙。
天风吹下太古雪,平地幻出琼瑶宫。
白云来来还复去,何如一榻留云住。
胡蝶庄周两不知,谁能解此云中趣。
小鬟折花香满衣,霓裳夜半行云归。
周公梦回日丈五,此乐人间今古稀。
梨花散漫春云暖,一色瑶台月华满。
醉倚仙家十二楼,夜寒不上珊瑚钩。
飞琼隔花吹小凤,缟衣惊起罗浮梦。
溪藤剪霜翻素涛,翠禽啼烟红日高。
世间万事邯郸道,人生不及卧云好。
日出大梁城,照见黄河清。
黄河清见底,四海歌升平。
紫垣星高黄道正,积善之家有馀庆。
平原赵公忠孝门,食君之禄承君恩。
承君恩,食君禄,白发高年膺五福。
堂前大椿八千岁,架上群书三万轴。
请以五色线,为补舜衣裳。
普令天下人,同登具庆堂。
爱日熙熙舒以长,颠崖化为仁寿域,万亿苍生赖苏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