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犹是昆冈石,一片红云变英白。
入土出土千年易,形如满月径逾尺。
天然岂有刚刻迹,为谷为蒲不可识。
鼌采内藏土华蚀,庇荫嘉谷此其德。
特达廉贞寿而泽,宜登宣室之笋席。
本来犹是昆冈石,一片红云变英白。
入土出土千年易,形如满月径逾尺。
天然岂有刚刻迹,为谷为蒲不可识。
鼌采内藏土华蚀,庇荫嘉谷此其德。
特达廉贞寿而泽,宜登宣室之笋席。
这首诗描绘了一块汉玉璧的珍贵与独特之处。开篇以“本来犹是昆冈石”点明玉璧的材质来源,即源自于昆仑山的玉石。接着,“一片红云变英白”形象地描述了玉石从赤色变为白色的变化过程,寓意着玉石的美丽与变化。通过“入土出土千年易”,诗人强调了这块玉璧经历了长时间的岁月洗礼,见证了千年的变迁。
“形如满月径逾尺”则赞美了玉璧的形状与尺寸,将其比作圆满的月亮,不仅形状优美,而且大小适中。接下来,“天然岂有刚刻迹,为谷为蒲不可识”表达了对玉璧自然美的赞赏,认为它没有人为刻意雕琢的痕迹,而是自然形成的,难以辨认其具体形态。
“鼌采内藏土华蚀,庇荫嘉谷此其德”进一步阐述了玉璧的价值与作用,它如同宝藏一般,藏匿着时间的痕迹和历史的沉淀,同时又如同庇护之物,保护着周围的嘉谷,体现了其内在的美德与贡献。
最后,“特达廉贞寿而泽,宜登宣室之笋席”总结了玉璧的特质——高尚、正直、长寿且充满光泽,适合被放置在显赫的位置,如宣室之笋席,象征着其尊贵的地位与价值。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汉玉璧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历史意义以及道德品质,表达了对古代工艺与文化的高度敬仰。
舜中山中来,手持中山记。
我吟山中诗,石砺攻玉粹。
先正司马公,常念一中字。
当时伊川程,初不以为是。
人生所谓命,受之于天地。
未有字义前,此念何所寄。
日用而不知,礼乐本孝弟。
圣贤岂异人,众以华嵩企。
舜中学既优,具见诸行事。
立剖是与非,敢问何所自。
于焉道无陂,政尔心得位。
知能执两端,功在进一篑。
堂堂大丈夫,万物皆我备。
乃今为中山,转欲生疏义。
寂然不动时,更不容拟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