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我斋中榻,寒宵几独眠。
管宁穿亦坐,徐孺去常悬。
虫网垂应遍,苔痕染更鲜。
何人及身在,归对老僧禅。
忆我斋中榻,寒宵几独眠。
管宁穿亦坐,徐孺去常悬。
虫网垂应遍,苔痕染更鲜。
何人及身在,归对老僧禅。
这是一首描绘诗人独处山中小屋,怀念往昔生活的诗句。从“忆我斋中榻,寒宵几独眠”可见诗人在夜深时分,回想起自己曾经孤独地躺在榻上入睡的情景。这里的“榻”指的是古代的一种床具,而“寒宵”则表现了夜晚的寂静和寒冷。
接着,“管宁穿亦坐,徐孺去常悬”两句通过对历史人物管宁、徐孺的举动来表达自己对于高洁品格的向往。管宁是东汉末年的人,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宁可衣着破旧之衣而坐;徐孺则是西晋时期的人,以清贫著称。这两位人物都以其高洁的品行和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著称于世。诗人通过提及他们,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种超然物外、不随波逐流的精神状态的向往。
“虫网垂应遍,苔痕染更鲜”这两句则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虫网”指的是蛛网,而“苔痕”则是苔藓留下的痕迹。这些意象展示了时间在物质世界上的流逝和印记,同时也隐含着诗人对于自然界中生命循环的一种感悟。
最后,“何人及身在,归对老僧禅”表达了诗人对于内心宁静的追求。这里的“何人及身在”意味着无人干扰,自己独立存在;而“归对老僧禅”则是说与一位老僧交流,共同沉浸于禅定的宁静之中。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生活和内心世界的描绘,以及对历史人物品格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升华的一种渴望。
溪山击鼓助雷惊,逗晓灵芽发翠茎。
摘处两旗香可爱,贡来双凤品尤精。
寒侵病骨惟思睡,花落春愁未解酲。
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萧洒有馀清。
贤愚相去,算其间能几。差以毫厘缪千里。细思量义利,舜跖之分,孳孳者,等是鸡鸣而起。
味甘终易坏,岁晚还知,君子之交淡如水。一饷聚飞蚊,其响如雷,深自觉、昨非今是。羡安乐窝中泰和汤,更剧饮,无过半醺而已。
壮心衰尽愧当年,刻意为文日几千。
老去读书聊度岁,春来多睡苦便毡。
梦归似雁长飞去,才短如蚕只自缠。
唯有闻诗尚思和,可能时寄最高篇。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