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窗弥望猗猗竹,有斐切磋琢磨足。
天籁鸣风异丝木,昼夜锵金戛球玉。
碧梧空有栖凤枝,何如以实饲其儿。
扶摇下视鸿鹄陂,附翼会集夔龙池。
轩窗弥望猗猗竹,有斐切磋琢磨足。
天籁鸣风异丝木,昼夜锵金戛球玉。
碧梧空有栖凤枝,何如以实饲其儿。
扶摇下视鸿鹄陂,附翼会集夔龙池。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雅的画面,诗人周必大通过"轩窗弥望猗猗竹",展现了书房周围翠竹环绕的宁静景象,寓意着学问的繁茂与高洁。"有斐切磋琢磨足"表达了对学术研究的重视,如同竹子经过精心雕琢,逐渐成形,寓意学问的精进。
接下来的诗句"天籁鸣风异丝木",将自然界的风声比作美妙的音乐,与竹子的生长相映成趣,展现出读书人的心灵享受。"昼夜锵金戛球玉"则进一步强调了读书声的清脆悦耳,如同金属撞击和玉器相碰,富有节奏感。
"碧梧空有栖凤枝"暗含人才的闲置,凤凰虽有高贵的栖息之地,但不如实际培养后辈,给予他们成长的空间。"何如以实饲其儿"表达了诗人对于教育下一代的期待,希望他们能真正受益于知识的滋养。
最后两句"扶摇下视鸿鹄陂,附翼会集夔龙池",以大鹏鸟俯瞰群雁和汇集夔龙的池塘为喻,寓意学者们在书院中共同进步,像大鹏展翅般追求卓越,汇聚一堂,共享学术的繁荣。
整体来看,这首诗既赞美了竹林的清幽环境,又寓言了教育的重要性,体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对于学术传承和人才培养的深刻见解。
兰枯菊槁。是返魂香入,江南春早。
谷静林幽人不见,梦与梨花颠倒。
雪刻檀心,玉匀丰颊,妆趁严钟晓。
海山么凤,绿衣何处飞绕。
竹外孤袅一枝,古今解道,只有东坡老。
莫倚广平心似铁,闲把珠玑挥扫。
桃李舆台,冰霜宾客,月地还凄悄。
暗香消尽,和羹心事谁表。
宵露珠零,溅冰花薄,凝瑞偏早。
月练轻翻,风刀碎剪,青女呈纤巧。
微丹枫缬,低摧蕉尾,不觉半池莲倒。
最好是、千林橘柚,轻黄一村封了。
佳人指冷,暗惊罗幕,一夜斜飞多少。
怕倚银屏,愁看玉砌,金菊鲜鲜晓。
伤嗟傅粉,佳期还未,何处冷沾衣透。
争知人、临鸾试罢,与梅共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