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念奴娇.梅》
《念奴娇.梅》全文
宋 / 赵长卿   形式: 词  词牌: 念奴娇

兰枯菊槁。是返魂香入,江南春早。

谷静林幽人不见,梦与梨花颠倒。

雪刻檀心,玉匀丰颊,妆趁严钟晓。

海山么凤,绿衣何处飞绕。

竹外孤袅一枝,古今解道,只有东坡老。

莫倚广平心似铁,闲把珠玑挥扫。

桃李舆台,冰霜宾客,月地还凄悄。

暗香消尽,和羹心事谁表。

(0)
翻译
兰花凋零菊花枯黄,似乎返魂香飘来,江南的春天早早降临。
山谷宁静树林幽深,人迹难觅,梦境与梨花交织错乱。
雪刻画出檀木之心,玉肌匀称脸颊,妆容在清晨的钟声中显得庄重。
海山之凤,身披绿色羽衣,不知飞向何方环绕。
竹林之外孤零零的一枝,自古以来能理解它的,唯有苏东坡老先生。
不要倚仗广平的心如铁石,悠闲地挥洒诗词。
桃李这些低微的官职,如同冰霜般的宾客,月光下的世界更显凄清。
暗香渐渐消散,那份调和五味的意愿又有谁能表达?
注释
兰枯菊槁:形容兰花凋零、菊花枯黄。
返魂香:传说中的香气,有复活之意。
谷静林幽:山谷寂静,树林幽深。
梦与梨花颠倒:梦境与梨花景象混淆。
雪刻檀心:雪花刻画出檀木般的心形。
海山么凤:指海上的神鸟凤凰。
东坡老:指宋代诗人苏轼。
广平心似铁:形容人心硬如铁。
桃李舆台:比喻地位低微的人。
月地:月光下的地方。
和羹心事:调和五味的意愿,比喻治理国家或社会的理想。
鉴赏

这首词以“兰枯菊槁”起笔,描绘了一幅早春江南的画卷,暗示着梅花的盛开。"返魂香入"四字,形象地写出梅花的香气如死而复生般清新脱俗。接下来,“谷静林幽人不见,梦与梨花颠倒”,通过寂静的山谷和梦境中的梨花,烘托出梅花的孤独高洁。

“雪刻檀心,玉匀丰颊”运用比喻,形容梅花花瓣如雕刻的檀木,色泽洁白如玉,丰润饱满。随着严钟的敲响,梅花在清晨更加娇艳。“海山么凤,绿衣何处飞绕”则借凤凰的形象,赞美梅花的华美和飘逸。

下片聚焦于梅的孤傲与独特品味,指出只有宋代文豪苏轼(东坡老)能真正理解其内在的风骨。“莫倚广平心似铁”暗指广平(赵长卿自指)虽心硬如铁,却对梅花的深情不减。他闲暇时挥洒诗词,将桃李与冰霜宾客相提并论,表达对梅花清冷气质的欣赏。

最后,“暗香消尽,和羹心事谁表”感慨梅花虽香消,但其坚韧的精神和高尚的情操无人能完全理解,表达了词人对梅花深深的敬仰和惋惜之情。整体上,这首词以梅为载体,寄寓了词人的品格追求和人生感慨。

作者介绍

赵长卿
朝代:宋   号:仙源居士   籍贯:江西南丰

赵长卿号仙源居士。江西南丰人。宋代著名词人。 宋宗室,居南丰。生平事迹不详,曾赴漕试,约宋宁宗嘉定末前后在世。从作品中可知他少时孤洁,厌恶王族豪奢的生活,后辞帝京,纵游山水,居于江南,遁世隐居,过着清贫的生活。他同情百姓,友善乡邻,常作词呈乡人。晚年孤寂消沉。《四库提要》云:“长卿恬于仕进,觞咏自娱,随意成吟,多得淡远萧疏之致。” 
猜你喜欢

春草池绿波亭

池上新亭好,凭阑引兴长。

朝晖生草色,天影落波光。

雨过凫鹥乱,春明杜若香。

为怀江谢趣,清梦绕西堂。

(0)

奉寄杨铁厓

白发扬雄三泖上,楼船日日载青娥。

骊珠泣月夜光冷,象管叫云秋思多。

问字诸生频载酒,购书道士为笼鹅。

玄霜台上凉如水,好著吾侬拍手歌。

(0)

石民瞻作县彭泽集贤赵子昂画马赠别后为他人持去二十年后复得之题诗以识之

朝踏长安尘,暮倾渭城酒。

风流赵集贤,画马当折柳。

晚凉池上洗马归,圉人控鞍不受羁。

此马自是玉龙种,想见明窗貌得时。

题诗人物不可作,北雁南云总离索。

旧游回首二十年,今日重看宛如昨。

春尽江头生绿波,春山满眼故人多。

惟有当时陶令在,奈此萧萧白发何!

(0)

送江阴郡博周元浩归平阳

君不见苏秦昔上秦王书,嫂不下机妻不炊。

青灯长夜股流血,黄金六印何累累。

又不见陶渊明,富贵视之鸿毛轻。

腰宁不折五斗米,归来篱菊秋盈盈。

周君妙年江海客,几度吴花醉中摘。

蒲帆半幅风飕飕,长啸一声江月白。

我家亦在蒲海头,此时春酒浓如油。

堪怜千里尚飘泊,恨不共买东归舟。

(0)

汗酒

水火谁传既济方,满铛香汗滴琼浆。

开尊错认蔷薇露,溜齿微沾菡萏香。

水泄尾闾知节候,津生华盖识温凉。

千钟鲁酒空劳劝,一酌端能作醉乡。

(0)

白鹤观次韵郑蒙泉呈朱仲文陈庶子

谁写《黄庭》一两章,碧桃花发日初长。

欲求大药黄金鼎,先解明珠白玉珰。

漠漠春阴连海气,迟迟云影度天光。

群公共爱幽栖好,芝草瑶花杂众芳。

(0)
诗词分类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诗人
班昭 刘恒 刘秀 甄氏 祢衡 刘启 邹阳 班彪 路温舒 戴圣 向秀 鸠摩罗什 左丘明 韩非 庄周 李耳 荀子 李斯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