蹑屐穿林归寺,持香裹茗寻僧。
磴道已三尺雪,岩居惟一枝藤。
蹑屐穿林归寺,持香裹茗寻僧。
磴道已三尺雪,岩居惟一枝藤。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踏雪登山的情景,充满了宁静与禅意。首句“蹑屐穿林归寺”,以“蹑屐”二字生动地展现了行走在山林间的轻盈姿态,而“穿林归寺”则暗示了目的地是寺庙,营造出一种向内探索、寻求心灵归宿的氛围。
接着,“持香裹茗寻僧”一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氛围。手持香烛,携带茶茗,寻找僧侣,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对宗教文化的尊重和追求,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淡泊。通过这些细节,诗人将自然景观与内心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磴道已三尺雪”一句,直接描绘了登山途中的环境,大雪覆盖的山路,既增加了登山的难度,也赋予了景色以壮丽之美。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也是对挑战自我、不畏艰难精神的象征。
最后,“岩居惟一枝藤”一句,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岩石间仅存的一根藤蔓,既是对自然环境的细腻观察,也是对坚韧生命力的赞美。这根藤蔓在严寒中依然顽强生长,象征着即使在逆境中也能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踏雪登山的过程,以及在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深刻体验,传递出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精神境界的哲学思考。
青山如幽人,不肯住城市。
客从城市来,一见消吝鄙。
平时与周旋,况复非俗士。
我初见南山,秀色纷可喜。
谓言官尘埃,洗涤端在此。
经时未一至,引望若千里。
昨朝得休暇,佳兴难自已。
秋原丽新晴,景物为清美。
独游已不恶,更约二三子。
初从涧壑危,稍入岩石倚。
白云随杖藜,苍烟生屐齿。
主翁亦好事,结茆脩竹底。
庭空百无有,屈曲但流水。
客来了不问,花草自红紫。
岂无一樽酒,欲饮还遽止。
归鞍不可速,吾亦聊洗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