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优婆塞,今来舍利前。
四山皆笠岭,一水是桑田。
地涌青莲宇,经乘白马年。
累劫空成幻,三宿即为禅。
汉后如相见,应知降彩旃。
昔日优婆塞,今来舍利前。
四山皆笠岭,一水是桑田。
地涌青莲宇,经乘白马年。
累劫空成幻,三宿即为禅。
汉后如相见,应知降彩旃。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峡山古寺的游历与感慨,充满了深邃的哲思与自然的壮丽。首联“昔日优婆塞,今来舍利前”,以“优婆塞”与“舍利”作为对比,暗示了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轮回,将历史的厚重与宗教的庄严融为一体。
颔联“四山皆笠岭,一水是桑田”,通过描绘四周山岭如笠,独有一水如桑田,展现了峡山的独特地理风貌,同时也隐喻了世事的变换与不变之间的辩证关系。
颈联“地涌青莲宇,经乘白马年”,“青莲宇”象征着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白马年”则可能暗指佛教传入中国的年代,进一步强调了宗教与文化的深远影响。
尾联“累劫空成幻,三宿即为禅”,表达了对生命短暂与宇宙永恒的思考,以及通过修行达到心灵解脱的追求。“累劫空成幻”意味着历经无数劫难,最终发现一切皆为空幻,而“三宿即为禅”则是指在三次夜宿之后,便能领悟禅意,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觉悟。
最后一句“汉后如相见,应知降彩旃”,以假设的方式,想象与汉代帝王相见的情景,通过“降彩旃”这一细节,既体现了对古代辉煌的向往,也寓意着对当下与未来的期许。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更蕴含了对人生、宗教、历史的哲学思考,是一首富有深意的佳作。
昔岁曾投贽,关河在左冯。
庾公垂顾遇,王粲许从容。
首荐叨殊礼,全家寓近封。
白楼陪写望,青眼感遭逢。
顾念梁间燕,深怜涧底松。
岚光莲岳逼,酒味菊花浓。
寇难旋移国,漂离几听蛩。
半生悲逆旅,二纪间门墉。
蜀雪随僧蹋,荆烟逐雁冲。
凋零归两鬓,举止失前踪。
得事虽甘晚,陈诗未肯慵。
迩来趋九仞,又伴赏三峰。
栖托情何限,吹嘘意数重。
自兹俦侣内,无复叹龙钟。
节应清和候,郊宫事洁羞。
至诚闻上帝,明德祀圆丘。
雅用陶匏器,馨非黍稷流。
就阳陈盛礼,匡国祷鸿休。
渐晓兰迎露,微凉麦弄秋。
寿山横紫阁,瑞霭抱皇州。
外肃通班序,中严锡庆优。
奏歌三酒备,表敬百神柔。
池碧将还凤,原清再问牛。
万方瞻辅翼,共贺赞皇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