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
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
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逸者在深山中的生活情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和对古人勤学的赞颂,表达了诗人对于知识与修养的重视以及对清贫生活的向往。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身岩居。" 这两句通过对学士在碧绿深山中以银鱼为食,拥有白马却选择隐居于岩石之中的描写,展示了学士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融合。
"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馀。" 这两句表明古人通过长时间的勤奋学习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而年轻时就开始广泛阅读,暗示着诗人对于书籍与知识的渴望和尊重。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 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学士居所的自然环境:晴朗的云朵如同屋顶上的瓦片,而秋天的清澈溪水在阶前流淌,形成小溪。这不仅是对景物的描写,也隐喻着诗人心中的宁静与纯净。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这两句则传达了诗人的教育观念和价值观:认为真正的荣华富贵来自于勤奋与坚持,而男子应当广泛阅读,积累知识。
整首诗通过对隐逸生活的描绘和对古人勤学精神的赞扬,展现了诗人对于个人修养、知识追求以及清贫自适生活方式的向往。
西风渐紧。对暮天杳霭,云意低暝。
倦羽催归,迢递烟程,凄凉说与秋景。
寒山占断相思路,盼不到、书题斜整。
怅玉楼、缥缈香深,合是酒消人醒。
还忆长门影暗,怨啼似诉语,封泪鸳枕。
渭水波声,几点斜晖,换了唐宫金镜。
苍茫别下汀洲去,任瑟瑟、秋江淘尽。
更那知、梦稳霜葭,自有寒心难省。
谁品第。镌华石墨添记。
开皇瘗恨,等无名、玉钩旧事。
望稀千里草凝尘,烟痕痴想眉际。古欢接,芳陇地。
裙腰浅妒晴绮。余娇掩隧对残灯,落鬟倦理。
有灵片石待词人,丝魂秋唱扶起。
六朝艳迹付梦里。照苔痕、凄感钿翠。
片纸珍留奇字。
怅瀛堧、猎后贞珉,遗此肠断芜城,春风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