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力不夏胜,夏力不春淩。
荐夏于天后,与春遂同升。
馀此一日位,授受何绳绳。
得序悠然退,自奉反无凭。
所立将为嗣,责卸非其称。
相彼朱明质,宣严日以承。
遂使氤氲泽,转见解阜能。
成兹作讹职,而得东南朋。
长物者夏功,于春本无矜。
得人者春德,于夏亦无增。
平开任让局,不第水火乘。
时情怀知己,真如有待兴。
迈往虽冲赫,炎光不遽蒸。
竭代终何见,乍从永昼徵。
长羸效厥司,南薰日腾腾。
始信转候力,俄遣惊时膺。
错行视兹节,感变获其恒。
春力不夏胜,夏力不春淩。
荐夏于天后,与春遂同升。
馀此一日位,授受何绳绳。
得序悠然退,自奉反无凭。
所立将为嗣,责卸非其称。
相彼朱明质,宣严日以承。
遂使氤氲泽,转见解阜能。
成兹作讹职,而得东南朋。
长物者夏功,于春本无矜。
得人者春德,于夏亦无增。
平开任让局,不第水火乘。
时情怀知己,真如有待兴。
迈往虽冲赫,炎光不遽蒸。
竭代终何见,乍从永昼徵。
长羸效厥司,南薰日腾腾。
始信转候力,俄遣惊时膺。
错行视兹节,感变获其恒。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郭之奇创作,名为《三十日立夏》。诗中描绘了立夏时节的自然景象和诗人对季节更替的深刻感悟。
首句“春力不夏胜,夏力不春淩”表达了春与夏力量的对比,春的力量不足以超越夏,夏的力量也不足以压倒春,暗示了四季更迭的和谐与平衡。
接着,“荐夏于天后,与春遂同升”描述了夏与春在天后的安排下共同上升,象征着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
“得序悠然退,自奉反无凭”则表达了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应适时退让,不再自我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与满足。
“相彼朱明质,宣严日以承”通过比喻,赞美夏日的热烈与庄严,如同朱红色的光芒,承载着光明与希望。
“长物者夏功,于春本无矜;得人者春德,于夏亦无增”强调了春与夏各有其独特的贡献与价值,不应互相比较或贬低。
“平开任让局,不第水火乘”表达了诗人对和谐共处、相互尊重的态度,避免极端对立。
“时情怀知己,真如有待兴”体现了诗人对知音的理解与期待,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迈往虽冲赫,炎光不遽蒸”描绘了夏日的热烈与光明,但并不急于压迫万物,保持适度与和谐。
“竭代终何见,乍从永昼徵”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变化,即使在漫长的白天之后,也会迎来新的夜晚。
“长羸效厥司,南薰日腾腾”描述了夏日的热风(南薰)带来生机与活力,仿佛在为大地注入新的能量。
“始信转候力,俄遣惊时膺”表达了诗人对季节更替力量的信服,以及对时间流转的感慨。
“错行视兹节,感变获其恒”总结了诗人对季节变换的观察与感悟,认识到自然界的规律是不变的,值得我们去理解和尊重。
整首诗通过对立夏时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季节更替以及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
为爱龙山胜,小队一登临。
冯仙洞府安在,抉石试幽寻。
商略生平事业,摆脱人间尘土,欲与斸断丝苓。
泉响似相答,未可启归心。中原地,禾黍茂,犬羊腥。
君王梦想豪杰,有待扫妖氛。
缚虎正须人手,跨鹤缓酬夙志,行矣勿因循。
夜半遣雷雨,助我作秋成。
自君之西来,吾徒获三益。
匪惟欣晤言,望见意已适。
俯仰岁再更,交情共金石。
翩然别我去,宁复得此客。
诸公有推毂,诏下亟传驿。
嘉言久填胸,往觐天咫尺。
岂其湘水边,而可滞六翮。
虽深惜别思,敢后天下责。
嗟哉善利途,鸡鸣分舜蹠。
浮云起毫釐,乃有泰山隔。
持身与谋国,兹义贯于一。
君侯天资高,遇事无逼迫。
所立凛不回,举手谢物役。
保此方寸印,勿受一尘隙。
廓然丽昭回,万象归指画。
富贵岂君心,事业追往昔。
赠言不能工,庶以永无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