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著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
黄牛黄蹄白双角,牧童绿蓑笠青箬。
今年土脉应雨膏,去年不似今年乐。
儿闻年登喜不饥,牛闻年登愁不肥。
麦穗即看云作帚,稻米亦复珠盈斗。
大田耕尽却耕山,黄牛从此何时闲。
小儿著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
黄牛黄蹄白双角,牧童绿蓑笠青箬。
今年土脉应雨膏,去年不似今年乐。
儿闻年登喜不饥,牛闻年登愁不肥。
麦穗即看云作帚,稻米亦复珠盈斗。
大田耕尽却耕山,黄牛从此何时闲。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乡村春日景象,通过对比小儿和黄牛的不同反应,表现了农民对丰收的期待与喜悦。
"小儿著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 这两句诗写出了孩子模仿长辈,拿着小鞭子在泥土堆成的小牛上练习打春耕地的情景,其中“学翁”一词生动表现了孩子的模仿心理和学习行为。
接下来的"黄牛黄蹄白双角,牧童绿蓑笠青箬。" 描述了一幅清新脱俗的田间风光:黄色的牛蹄、白色的牛角,以及穿着绿色蓑衣、戴着青竹笠的牧童形象,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
"今年土脉应雨膏,去年不似今年乐。" 这两句诗表达了对来年丰收的期待和喜悦,“土脉”指的是土地的气息,而“应雨膏”则是形容大地因雨水滋润而变得肥沃。
"儿闻年登喜不饥,牛闻年登愁不肥。" 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孩子和牛的不同反应,表现了人与自然界生命之间的共鸣。孩子听说来年的收成好,就会感到非常高兴,不再担心食物短缺;而牛则因为知道来年的耕种和劳作就会更加繁重,从而显得有些忧愁。
"麦穗即看云作帚,稻米亦复珠盈斗。" 这两句诗形容了麦子成熟后犹如云朵般丰盛,而稻米则像满满一斗的珍珠一样充实,预示着丰收的喜悦。
最后,"大田耕尽却耕山,黄牛从此何时闲。" 这两句诗描绘了春耕结束后转而耕种山地的情景,以及黄牛将会在不久的将来不断劳作,无暇休息的场景。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生动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农民对于土地、自然和收成的深厚感情,同时也反映出农业社会中人与自然之间紧密相连的生活状态。
君不见吉安城中十万户,往年筑城极辛苦。
城加百尺环两濠,日日程量深与高。
官长有号令,畚锸各自操,累然夫丁不敢告劳。
一朝楼船江上来,大开城门引旌旄。
城之石,高磝磝,濠之水,何滔滔。
今日之日为谁险牢,愧尔饥雀飞鸣嗷嗷。
客有携壶来,酌我盈觞酒。
自云秋糯熟,酝酿满盆缶。
莫嫌山野俗,盘馔本无有。
园蔬杂蒸芼,甘脆幸可口。
丧乱二十年,蓬蒿遍田亩。
谁能厌糟糠,何意问升斗。
我时适归田,枯腹馀皓首。
感此慰劳勤,比酒觉逾厚。
陶然就径醉,高卧北窗昼。
门外清风来,飒然在高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