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鉴含灵气象和,蛟龙盘鼻护金波。
隐山道士未曾识,负局先生不敢磨。
曾向春窗分绰约,误回秋水照蹉跎。
世间纵有应难比,十斛明珠酬未多。
古鉴含灵气象和,蛟龙盘鼻护金波。
隐山道士未曾识,负局先生不敢磨。
曾向春窗分绰约,误回秋水照蹉跎。
世间纵有应难比,十斛明珠酬未多。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鲍溶的《古鉴》,通过对一面古老神奇镜子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文化传承和个人才华的珍视与自豪。
“古鉴含灵气象和”,这里的“古鉴”指的是一面有着悠久历史的铜镜,通过“含灵气象和”四字,可以感受到这面镜子不仅仅是物质存在,更蕴含着某种超自然的力量,仿佛能够与天地相通。
接下来的“蛟龙盘鼻护金波”,则进一步描绘了这面古鉴的神奇景象。蛟龙通常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强大而神秘的力量,它们盘旋于镜鼻之上,守卫着那颗“金波”(可能是指镜子中心部分的装饰),增添了一份庄严与神圣。
然而,这样的奇珍并非每个人都能洞悉,“隐山道士未曾识,负局先生不敢磨”,这里的“隐山道士”和“负局先生”都是对特定人物或群体的指代。前者可能是指那些修炼于深山之中,对世间事物有着超然视角的人;后者则可能是指那些学富五车,却又谨慎不敢冒犯的人。两者都表明了对这面古鉴的敬畏之心,以及对于它所蕴含文化价值的尊重。
“曾向春窗分绰约,误回秋水照蹉跎”,这里则是诗人个人的情感流露。“春窗”和“秋水”都是常见的意象,但在此处,它们被用来描绘时间的流逝和个人对于过去记忆的追怀。诗人似乎是在回忆曾经与古鉴相处的时光,虽然现在已经是秋天,但是心中仍然停留在春日之美好。
最后,“世间纵有应难比,十斛明珠酬未多”,通过极尽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于这面古鉴的珍贵与无可比拟。十斛明珠,在当时是价值连城的宝物,用以比喻这面古鉴,显示出诗人对其价值的重视。
总体来说,这首《古鉴》通过精美绝伦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将一面普通的铜镜提升到了文化符号的高度,展现了诗人对于传统与个人才华的自信和赞美。
白浪隐帘钩,清风闻棹讴。
看人惟看影,同泛不同舟。
已出东邻里,难逢南陌头。
谁知暮潮水,半作断肠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