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帘休卷,又斜风细雨,清明天气。
潘鬓沈腰憔悴甚,懒向石阑重倚。
花落花开,月圆月缺,总是愁中味。
相思何处,美人遥隔秋水。
休说旧约寻芳,寒侵纸帐,醉昏昏思睡。
底事流莺啼不住,又把离魂惊起。
柳叶含颦,桃花含笑,顿惹伤春意。
尺书谁寄,别情千缕难寄。
重帘休卷,又斜风细雨,清明天气。
潘鬓沈腰憔悴甚,懒向石阑重倚。
花落花开,月圆月缺,总是愁中味。
相思何处,美人遥隔秋水。
休说旧约寻芳,寒侵纸帐,醉昏昏思睡。
底事流莺啼不住,又把离魂惊起。
柳叶含颦,桃花含笑,顿惹伤春意。
尺书谁寄,别情千缕难寄。
这首《百字令》由清代诗人刘炳照所作,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主人公在清明时节的愁绪与思念之情。
开篇“重帘休卷,又斜风细雨,清明天气”,描绘了一幅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画面,帘幕不卷,斜风细雨,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紧接着“潘鬓沈腰憔悴甚,懒向石阑重倚”两句,通过主人公的外貌描写,表现其内心的疲惫与消沉,不愿再面对曾经倚靠的石栏,暗示了情感的疏离与自我放逐。
“花落花开,月圆月缺,总是愁中味”三句,运用自然界的更迭来比喻人生的无常与愁苦,花开花落,月圆月缺,都是愁绪的象征,强调了主人公内心的忧郁与无奈。
“相思何处,美人遥隔秋水”表达了主人公对远方爱人的深深思念,却只能隔着遥远的秋水,无法相见,增加了情感的深度与哀愁。
“休说旧约寻芳,寒侵纸帐,醉昏昏思睡”几句,描述了主人公试图逃避现实,借酒浇愁,但寒冷的空气仍能穿透纸帐,让人清醒,思绪更加纷乱,渴望睡眠以逃避现实的痛苦。
“底事流莺啼不住,又把离魂惊起”中,“流莺”即飞动的黄莺,其不停歇的啼鸣声打破了主人公内心的宁静,仿佛是命运的召唤,将他从梦中惊醒,进一步加深了离别的痛苦与无奈。
最后,“柳叶含颦,桃花含笑,顿惹伤春意”通过自然景物的对比,柳叶的愁容与桃花的微笑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与复杂情绪,春天的到来反而引发了更多的伤感与哀愁。
“尺书谁寄,别情千缕难寄”则表达了主人公对远方爱人无法传递情感的无奈与痛苦,即使有千丝万缕的思念之情,也无法通过书信传达,增添了诗歌的悲剧色彩。
整体而言,《百字令》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主人公在清明时节面对离别与思念时的内心世界,情感深沉而哀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行寻春水坐看山,早出中书晚未还。
为报野僧岩客道,偷闲气味胜长闲。
陶庐僻陋那堪比,谢墅幽微不足攀。
何似嵩峰三十六,长随申甫作家山。
照梁初日光相似,出水新莲艳不如。
却寄两条君令取,明年双引入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