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事编年体各存,黄门自立一家言。
《兵》《刑》志外征文献,深恨人无褚少孙。
纪事编年体各存,黄门自立一家言。
《兵》《刑》志外征文献,深恨人无褚少孙。
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其七十四)》,展现了他对中国历史编纂的独特见解与创新精神。此诗以“纪事编年体各存”开篇,点明了历史记载的多样性与独立性,暗示黄遵宪在编纂历史时,不仅遵循传统编年体的框架,更勇于创立自己的历史叙述体系。
“黄门自立一家言”,这里的“黄门”可能是指黄遵宪,也可能是借指古代史官,强调了黄遵宪在历史编纂上的独立性和创新性。他不满足于传统的记录方式,而是试图构建一种新的历史叙述模式,这体现了他对历史学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接着,“《兵》《刑》志外征文献”,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黄遵宪在历史编纂中对军事和法律文献的重视。他不仅仅关注战争和刑法本身,更深入挖掘相关文献资料,力求全面、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这种做法体现了他对历史细节的关注和对历史全面性的追求。
最后,“深恨人无褚少孙”表达了黄遵宪对历史上缺乏像褚少孙这样能够全面整理和丰富历史记载的人物的遗憾。褚少孙是汉代著名史学家,以其对《史记》的补充和整理而闻名。黄遵宪通过这句话,既表达了对前人成就的敬仰,也暗含了对自己在历史编纂领域所承担使命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反映了黄遵宪在历史编纂领域的创新精神和对历史全面性、深度研究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他对历史传承和完善的深切期待。
君不见西京孝武称材雄,致治欲与唐虞同。
诏求贤良论阙政,翻取曲学公孙弘。
又不见文宗在唐号儒雅,制诏勤勤策群下。
刘蕡切直弃不收,卒使太阿归宦者。
吾皇策士亲临轩,不为故事求空言。
犹疑有司效冯宿,或恐前列登公孙。
九天赐下飞奎翰,照眼昭回悼云汉。
抑尚忠谀有训词,品题高下由宸断。
儒宗被命持文衡,银钩拜赐恩非轻。
归将乐石刊圣语,分贶下及狂愚生。
畎亩惓倦蓄忠愤,射策自惭言不尽。
它日倘陪鸳鹭行,愿效魏公摅底蕴。
枫宸昔羡君登第,莲幕今惭我效官。
相见可嗟头并白,老来自合量俱宽。
不嫌此日成名晚,最喜平生取友端。
待报君恩知死所,却同神武挂衣冠。
苍苍千尺大夫松,不似湖嵌植小茏。
枕水一拳形崒嵂,凌云三干色尨茸。
王衡星化姿兼茂,莲社诗高席可重。
乞与书窗端不恶,萧然如对德人容。
玄冬万木落如扫,苦恨江梅开不早。
谁言菊后便无花,更有丁香慰枯槁。
雨膏碧叶剪琉璃,风荐幽葩喷龙脑。
小轩深院夜凄清,月白霜寒天色好。
素面含情宋玉愁,仙肌带湿真妃澡。
何人为取药中名,端为花能除病恼。
我时独步琼枝边,相向无言意倾倒。
临风三嗅更徘徊,研墨为花加品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