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霭纷纷蔽一岩,何年人种万株杉。
天翁已许虬龙卧,匠石不劳斤斧劖。
翠霭纷纷蔽一岩,何年人种万株杉。
天翁已许虬龙卧,匠石不劳斤斧劖。
这首诗描绘了万杉林的壮丽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工和谐共存的美好画面。
首句“翠霭纷纷蔽一岩”,以“翠霭”形容山林间弥漫的青翠之气,仿佛一层轻纱覆盖在岩石之上,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幽静的氛围。接着,“何年人种万株杉”一句,将读者的思绪引向历史深处,提出一个疑问:是谁在何时种下了这成千上万棵杉树?这一问,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悬念感,也暗示了这片森林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
接下来,“天翁已许虬龙卧”一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天空比作“天翁”,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同时,“虬龙卧”形象地描绘了杉树的形态,如同蜿蜒盘旋的巨龙,隐喻着生命的坚韧与力量。最后,“匠石不劳斤斧劖”则赞美了自然造物的神奇,意指这些杉树生长得如此茂盛,无需人为的雕琢与干预,自然之美便已达到极致。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万杉林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既富有诗意又蕴含哲理,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浔阳几千里,无不见炉峰。
苍翠入众目,岩壑少行踪。
高僧忽独往,杳杳怀远公。
尝闻虎溪上,醉令或来同。
而今竞邀致,几里闻松风。
尘心古难洗,瀑布垂秋虹。
洛阳古道登北邙,河内碧山横太行。
朝骑快马暮可到,风物人心皆故乡。
竹林无踪怀阮籍,路傍有家嗟宣王。
别乘差同二千石,教民惟在亲耕桑。
王都寓居树阴少,惟有墙隅两株枣。
去年相见枣花开,今年相别枣实好。
枣实未剥风莫吹,我鬓愁多似蓬葆。
淮南到时何所逢,秋叶萧萧蟹应老。
忆昔共归江上初,对饮芦洲月如缟。
半夜鱼跳镜破光,万事?然何足道。
自此重经二十秋,不改青青岸旁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