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眼分明五月天。红芳初日淡笼烟。
依翠钿,近朱颜。不怕烧残少女鬟。
照眼分明五月天。红芳初日淡笼烟。
依翠钿,近朱颜。不怕烧残少女鬟。
这首诗《渔父》由清代诗人陆求可所作,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夏日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与生命的活力。
“照眼分明五月天”,开篇即以明亮而清晰的视角,描绘出五月时节的天空,阳光直射,景象鲜明。这句诗不仅勾勒出了季节的特点,也暗示了诗人对眼前景色的直接感受和高度关注。
“红芳初日淡笼烟”,接着诗人将视线转向地面,描述了初升的太阳透过轻薄的雾气,照耀在鲜艳的花朵上的情景。这里的“红芳”既指红色的花朵,也暗喻着生机勃勃的生命力,“淡笼烟”则形象地描绘了清晨薄雾笼罩下的朦胧美,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充满希望的氛围。
“依翠钿,近朱颜”,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画面的层次感。翠钿指的是绿色的装饰或点缀,这里用来形容绿叶或草地;朱颜则是指红色的花朵或脸庞。诗人通过“依”和“近”的动词,巧妙地将绿叶与红花联系起来,不仅展现了色彩的对比与和谐,也寓意着生命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不怕烧残少女鬟”,最后一句以一种略带幽默和哲理的方式收尾。少女鬟在这里可能象征着青春或美好的事物,诗句中的“不怕烧残”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持久不变的渴望,即使面临岁月的侵蚀或自然的更替,也不应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这种乐观的态度,体现了诗人对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
整体而言,《渔父》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富有哲思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佳作。
歌舞醉西子,风雪吊南朝。
灵均多少清泪,迸落大江潮。
万里幅员家国,千载兴亡事业,空换可怜宵。
一曲春灯谜,容易逐冰销。英雄恨,儿女恨,怎开销。
沙场金谷,战马歌扇两萧条。
三十六陂春水,二十四桥明月,烟景不堪描。
唯有匣中宝,剑气夜干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