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闻警》
《闻警》全文
明 / 皇甫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汉将防秋力已殚,年年遣戍出长安。

宾鸿声断传书少,铁骑蹄穿践雪寒。

止见亚夫屯细柳,不闻介子斩楼兰。

欲知塞外思乡泪,为赋军中行路难。

(0)
鉴赏

这首《闻警》由明代诗人皇甫汸所作,描绘了边疆战事频仍,将士们常年戍守边关的艰苦生活。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战争与和平之间的矛盾,以及士兵们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首联“汉将防秋力已殚,年年遣戍出长安。”开篇即点明主题,汉代将领为了抵御外敌,常年驻守边疆,力量逐渐消耗殆尽,每年都要派遣士兵离开长安,前往边关。这里不仅体现了边防的艰巨任务,也暗示了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

颔联“宾鸿声断传书少,铁骑蹄穿践雪寒。”进一步描绘了边关的环境和生活。大雁南飞,传递消息的使者稀少,意味着信息的传递困难重重;铁骑在冰雪覆盖的道路上留下深深的蹄印,不仅表现了战场的严酷,也暗示了士兵们在极端环境下坚韧不拔的精神。

颈联“止见亚夫屯细柳,不闻介子斩楼兰。”这里运用了典故,提到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兵细柳的故事,与“不闻介子斩楼兰”形成对比,前者是军队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象征,后者则是对古代英勇将领的追忆。这一对比,既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怀念,也暗含了对当前边防形势的担忧。

尾联“欲知塞外思乡泪,为赋军中行路难。”直抒胸臆,表达了士兵们远离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在边关的艰苦生活中,他们不仅要面对战争的威胁,还要忍受与家人分离的痛苦。这句诗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给个人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整体而言,《闻警》以深沉的笔调,描绘了边疆将士的艰辛生活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展现了战争与和平的复杂关系,以及人性中的坚韧与脆弱。

作者介绍
皇甫汸

皇甫汸
朝代:明

(1497—1582)明苏州长洲人,字子循,号百泉。皇甫录第三子。嘉靖八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官至云南佥事,以计典论黜。好声色狎游。工诗,尤精书法。有《百泉子绪论》、《解颐新语》、《皇甫司勋集》。 
猜你喜欢

秦淮杂诗·其三

秦淮箫管遏行云,一盏华镫照夜分。

残局东林还未了,秀才复社又论文。

(0)

秋夜同润堂知白露坐平台有怀筠塘先生邵陵

平台高敞压回流,蕲簟胡床坐上头。

凉笛一声天在水,飞鸦数点月横秋。

莫辞玉斝倾三雅,更对金波咏《四愁》。

无那闪湘浦隔,茱萸江路渺夷犹。

(0)

咏古·其一

银汉来天上,黄河落地中。

两间无阻隔,一气走鸿濛。

大树能兴汉,长城不限戎。

若持同体义,朝野秦肤功。

(0)

登峨眉山用李青莲诗韵·其三

平明登绝顶,身与众真匹。

天风卷颓云,诸山了可悉。

瓦屋峙其前,雪山从后出。

老佛双瞳方,授我清净术。

是时山寂然,泠泠泛瑶瑟。

琴声亦既歇,佛言犹未毕。

山中无是非,世间有得失。

我亲闻此言,皎如见天日。

(0)

感旧

先师程侍郎,雄文兼硕儒。

肯于侍坐间,问我读何书。

我以《汉书》对,又问读何如。

我言性善忘,读过几如无。

师言不在记,记诵学乃粗。

岂欲摘隽语,以资词赋欤。

汉室之兴衰,班史之规模。

读之能识此,乃为握其枢。

廿年记师说,书以置座隅。

(0)

忆西山

西山如故人,一别逾廿载。

昔年同对西山人,祗今寥寥几人在,惟有西山青不改。

金台小住曾几何,畅饮未尽金叵罗。

征尘又碾轮头铁,西山游屐空蹉跎。

别来回忆西山面,浓苍数点盘烟螺。

何日青鞋与布袜,重约胜侣攀藤萝。

(0)
诗词分类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诗人
金武祥 张方平 区怀瑞 丁澎 宋登春 韩邦奇 高濂 郑用锡 何乔新 何中 龚敩 冯时行 谢与思 敦敏 郑岳 李正民 李中 徐照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