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日日著征衫,路过中州语渐谙。
起伏山皆趋泗上,阴晴天已入江南。
人前壮气今都尽,马后征尘最不堪。
自笑游秦惟舌在,好吟梁父伴瞿昙。
暮春日日著征衫,路过中州语渐谙。
起伏山皆趋泗上,阴晴天已入江南。
人前壮气今都尽,马后征尘最不堪。
自笑游秦惟舌在,好吟梁父伴瞿昙。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李寄在途经宿州时的感慨与心境变化。首联“暮春日日著征衫,路过中州语渐谙”点明了时节与行旅状态,暮春时节,诗人每日穿着行装,逐渐熟悉了经过之地的语言,体现了旅途的漫长与文化的交融。
颔联“起伏山皆趋泗上,阴晴天已入江南”通过自然景观的变化,展现了诗人对地理环境的观察与感受。山峦起伏,皆向泗水之畔延伸,天气的阴晴转换则暗示着已经进入江南地区,这种地理环境的变迁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波动与思考。
颈联“人前壮气今都尽,马后征尘最不堪”表达了诗人经历长途跋涉后的疲惫与内心情感的消散。在人前的豪情壮志如今已消失殆尽,马蹄之后的征尘更是难以承受,形象地描绘了旅途劳顿与精神的疲惫。
尾联“自笑游秦惟舌在,好吟梁父伴瞿昙”以幽默自嘲的方式收尾,诗人笑称自己游历秦国(这里可能有所指代,实际地点不详)仅剩言语未失,愿意吟诵《梁父吟》(古代琴曲,常与隐逸或悲凉主题相关),并陪伴瞿昙(佛教僧侣的称呼),表达了对过往壮志的放弃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从壮志满怀到身心俱疲的心路历程,以及对生活态度的深刻反思。
自从生长到如今,烟火何曾著一分。
湘水湘波接巫峡,肯从峰上作行云。
门有车马客,清晨过衡门。
一见知旧识,倾盖停高轩。
延客中堂坐,殷勤听嘉言。
问讯来何处,答云家平原。
离乡三十载,丧乱今谁存。
暂逢同骨肉,相见如梦魂。
交欢展华宴,适兴奉清樽。
冰鲙切鲜鲤,蕙肴杂芳荪。
中情既相洽,密语方细论。
冠冕岂不贵,簿书亦已繁。
蝇营与狼顾,昧者竞驰奔。
蛾以灯自灭,玉同石俱焚。
人生若朝露,富贵如浮云。
今我不为乐,晨兴忽已昏。
持杯各倾倒,感子意弥敦。
驱车出门去,林月照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