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峨太华山,上有四毛女。
苟非逃学仙,从死成黄土。
光光人鱼膏,泉下照歌舞。
泪作水银海,肠为黄金缕。
秦时女高士,丽英与为伍。
翩翩金精峰,相逐有毛羽。
峨峨太华山,上有四毛女。
苟非逃学仙,从死成黄土。
光光人鱼膏,泉下照歌舞。
泪作水银海,肠为黄金缕。
秦时女高士,丽英与为伍。
翩翩金精峰,相逐有毛羽。
这首诗《咏古(其十三)》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构思,描绘了一幅关于古代传说中太华山上四毛女的奇幻景象。
诗中首先描绘了巍峨的太华山,山上居住着四位拥有四根毛发的神秘女子。这四位女子并非普通凡人,而是追求学仙之道,若非如此,她们的命运或许会如同黄土一般平凡。接着,诗人以“光光人鱼膏,泉下照歌舞”这一句,巧妙地将人鱼的油脂与泉水联系起来,暗示这些女子在泉底的歌舞活动,仿佛被一种神秘的力量照亮,充满了奇幻色彩。
“泪作水银海,肠为黄金缕”这两句更是充满了诗意的夸张与象征,将女子的眼泪比喻为水银海,肠子则化为了黄金线,形象地表达了她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与追求,同时也暗示了她们命运的悲凉与不凡。
最后,“秦时女高士,丽英与为伍。翩翩金精峰,相逐有毛羽”几句,将故事的时间背景拉回至秦朝,点明了这些女子是当时的高士,与美丽的英灵相伴,她们在金精峰上轻盈飞翔,拥有着毛羽,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神话色彩,展现了诗人对古代传说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构建了一个充满神秘与幻想的世界,展现了诗人对于古代传说的独特解读和艺术创造,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艺术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