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曾寂寞仲舒帷,依旧明窗受暖曦。
閒却七弦调雁柱,汲来六一煮银丝。
三馀乐有陈编伴,几暇权无奏牍披。
彷佛当年吟破腊,掞笺搦管恰移时。
何曾寂寞仲舒帷,依旧明窗受暖曦。
閒却七弦调雁柱,汲来六一煮银丝。
三馀乐有陈编伴,几暇权无奏牍披。
彷佛当年吟破腊,掞笺搦管恰移时。
这首诗描绘了重华宫旧书室内的一幅宁静而充满文雅之气的画面。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书室内独特的氛围与情感。
首联“何曾寂寞仲舒帷,依旧明窗受暖曦”中,“仲舒帷”借指孔子讲学的帷幕,这里比喻书室的静谧与学者的专注。明窗下,温暖的阳光洒落,营造出一种既明亮又温馨的学习环境。诗人通过这一场景,表达了对知识追求者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颔联“閒却七弦调雁柱,汲来六一煮银丝”进一步描绘了书室内的情景。七弦琴闲置一旁,雁柱未被调音,暗示主人此刻正沉浸在阅读之中,而非音乐的享受。而“六一煮银丝”可能是指煮茶或煮水,这在古代文人生活中常见,象征着文人雅士在闲暇之余,品味茶香,享受生活的乐趣。
颈联“三馀乐有陈编伴,几暇权无奏牍披”则揭示了书室内主人的生活态度和情趣。三余(冬日长夜、雨天、夏日午后)是古人读书的好时机,而陈编(旧书)成为了陪伴的伴侣,几暇(闲暇时光)则用来阅读而不必处理公务。这种生活状态体现了文人对知识的热爱以及对闲适生活的追求。
尾联“彷佛当年吟破腊,掞笺搦管恰移时”将读者带入一个时间倒流的想象空间。仿佛回到了过去,诗人吟诵诗歌直至腊月的结束,时间仿佛在书写与思考之间缓缓流逝。这一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人生活状态的向往,也体现了其对文学创作的深情投入。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书室内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文人雅士在知识与艺术追求中的宁静与满足,以及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