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皓质,想当年此种,来从太素。
一点红尘都不染,罗列蟾宫玉女。
色压薝林,香欺兰畹,肯向闻筝浦。
灵龟千岁,有时游漾其处。
应念社结庐山,翻嗤靖节,底事攒眉苦。
纽叶为盘花当盏,有酒何妨频注。
太液波边,昆明池上,岂必沾金雨。
从教同辈,为他皦皦凝伫。
天然皓质,想当年此种,来从太素。
一点红尘都不染,罗列蟾宫玉女。
色压薝林,香欺兰畹,肯向闻筝浦。
灵龟千岁,有时游漾其处。
应念社结庐山,翻嗤靖节,底事攒眉苦。
纽叶为盘花当盏,有酒何妨频注。
太液波边,昆明池上,岂必沾金雨。
从教同辈,为他皦皦凝伫。
这首诗名为《念奴娇(其四)四和》,出自宋代诗人吴潜之手。诗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象,并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天然皓质,想当年此种,来从太素。" 这几句诗直接点明主题,描述的是一种纯净无瑕的自然之物,它让人联想到过去那种清澈见底的情景,是自古以来就有的美好。
接着,诗人细致地描绘了这份美好的具体形态:"一点红尘都不染,罗列蟾宫玉女。色压薝林,香欺兰畹,肯向闻筝浦。" 这里,诗人以“一点红尘都不染”来形容这种美好是多么的纯净,而“罗列蟾宫玉女”则是对其高洁无比的描绘;“色压薝林”、“香欺兰畹”则透露出这份美好的鲜活和迷人之处,最后,“肯向闻筝浦”表明诗人愿意前往那个地方,以此享受那份美好。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这种美好的珍惜与留恋:"灵龟千岁,有时游漾其处。应念社结庐山,翻嗤靖节,底事攒眉苦。" 这里,“灵龟千岁”象征着长寿与智慧,而“有时游漾其处”则表明诗人偶尔也会去拜访那份美好;“应念社结庐山”、“翻嗤靖节”则是对这种美好的回忆和怀念,最后,“底事攒眉苦”则透露出了诗人内心的忧虑与不舍。
在最后几句中,诗人以宴席和酒水来表达对这份美好的珍视:"纽叶为盘花当盏,有酒何妨频注。太液波边,昆明池上,岂必沾金雨。" 这里,“纽叶为盘花当盏”、“有酒何妨频注”描绘了一场宴席上的欢乐景象,而“太液波边,昆明池上”则是对美好之地的进一步描写,最后,“岂必沾金雨”则表达了诗人不仅希望能够享受这份美好,同时也希望能够得到它的滋润。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深切抒发,展现了一种超越尘世纷扰、向往纯净高洁境界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