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能看、海桑世界,风花过眼如传。
月明昨夜庭流水,天色朝来都变。尘石烂。
铢衣坏,和衣减尽谁能怨。秦亡楚倦。
但剪烛西窗,秋声入竹,点点已如霰。
当年事,本是泗亭沛县。却教绵蕝成殿。
暮年八阵那曾用,付与江流石转。前楚辩。
今哨遍,是乌乌者灯前劝。乾坤较健。
叹君已归休,吾方俯仰,种种未曾见。
懒能看、海桑世界,风花过眼如传。
月明昨夜庭流水,天色朝来都变。尘石烂。
铢衣坏,和衣减尽谁能怨。秦亡楚倦。
但剪烛西窗,秋声入竹,点点已如霰。
当年事,本是泗亭沛县。却教绵蕝成殿。
暮年八阵那曾用,付与江流石转。前楚辩。
今哨遍,是乌乌者灯前劝。乾坤较健。
叹君已归休,吾方俯仰,种种未曾见。
此诗乃宋末元初诗人刘辰翁所作,名为《摸鱼儿·其六》。诗中蕴含深厚的历史感慨与个人情怀,语言简练而意境丰富。
“懒能看、海桑世界,风花过眼如传。”
这两句开篇便以宏大视角展现了时间流逝和世事变迁的主题。诗人以一种淡然的态度观察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仿佛所有美好都像风中飘散的花瓣,转瞬即逝,只留下传说。
“月明昨夜庭流水,天色朝来都变。”
接着,诗人通过对比昨夜清明的月光与晨间变化的天气,强化了无常的主题。这里的景象描写不仅美丽,而且充满哲思,暗示着自然界和人类世界一样,瞬息万变。
“尘石烂。铢衣坏,和衣减尽谁能怨。”
这几句诗转向个人命运的反思。尘世间的繁华如同破碎的瓦片,曾经的辉煌不再;铠甲如今已是陈年旧物,不复当年的光鲜。诗人自问,谁能对此生怨尤?
“秦亡楚倦。但剪烛西窗,秋声入竹,点点已如霰。”
历史的长河中,强大的秦国亦已覆灭,昔日繁华的楚国也仅剩下疲惫。这两句通过对比古今,表达了历史沧桑与个人衰败的感慨。在西窗剪烛的静谧氛围中,秋风吹过竹林,发出如同霰雪般细碎的声音,增添了一丝凄凉。
“当年事,本是泗亭沛县。却教绵蕝成殿。”
诗人回忆往昔,如今那些壮丽的事迹竟然被时光磨损,只剩下破败的遗址。这里的“绵蕝”指的是野草,原本宏伟的建筑现在长满了杂草,形象地描绘出时间对物质世界的侵蚀。
“暮年八阵那曾用,付与江流石转。”
接下来,诗人提及古代名将周瑜的八阵图,如今这些战术似乎已无用武之地,只能随着江水漂流,与滚动的石头一同被时间带走。
“前楚辩。今哨遍,是乌乌者灯前劝。”
诗中又一次回顾历史,提到了古代楚国的辩士,如今他们的雄辩已不复存在,只剩下夜晚时分,家家户户点起油灯,发出低沉的声音,提醒人们注意时间的流逝。
“乾坤较健。叹君已归休,吾方俯仰,种种未曾见。”
最后,诗人以哲学的高度审视天地万物,感慨于宇宙间强弱的对比,叹息着朋友或同僚早已安享晚年,而自己却仍在世间忙碌,面对着种种未曾见过的事物和挑战。
此诗通过历史的回顾与个人命运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易逝、事事无常以及个人的渺小无力等深刻感悟。语言简洁而充满力量,每一句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理,是一首值得细味再三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