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窗月当午,小醉人未眠。
儿童鼻鼾雷,听息方绵绵。
万籁一以虚,性地开其天。
入林山自深,金涧通瑶泉。
云窗月当午,小醉人未眠。
儿童鼻鼾雷,听息方绵绵。
万籁一以虚,性地开其天。
入林山自深,金涧通瑶泉。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富有禅意的画面。诗人韩淲在月光洒满窗台的夜晚,独自一人沉浸在沉思中,未被外界打扰。室内静悄悄的,只有轻微的呼吸声与窗外的万籁俱寂相呼应,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氛围。
“云窗月当午”,描绘了月光如水般倾泻在窗前的景象,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柔和的月光所覆盖,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小醉人未眠”,虽有微醺之意,但诗人并未沉睡,而是保持着清醒的状态,似乎在享受这份难得的宁静与自我反思的时光。
“儿童鼻鼾雷,听息方绵绵”,通过对比,将外界的喧嚣与内心的平静形成鲜明的反差,强调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外界干扰的超然态度。“万籁一以虚,性地开其天”,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认为万物皆空,唯有本性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入林山自深,金涧通瑶泉”,最后两句则将读者的思绪引向更深远的自然景观,暗示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精神境界的向往。整首诗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深入挖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是一首充满哲理意味的佳作。
雪堂竟向雪中成,四壁纷纷洒雪霙。
春秋记事有成法,匪同风月徒虚名。
雪巢之雪竟何许,岂象主人清且苦。
长镵长镵吾与汝,诗瘦谁令如杜甫。
我尝快读诚斋赋,凛凛风前留不住。
几思从君借一窗,细读妙句令心降。
喔喔鸡啼墅,狺狺犬吠村。
遇樵微有路,因汲半开门。
老子将停轨,舆人请载奔。
诘朝如未已,兀坐复奚论。
我亦贪奇观,行因用汝言。
既孤裘坐拥,宁惮笔时援。
柳絮憎陈语,梅花忆故园。
冻髭真易折,皴手讵能温。
地迥阙虎落,秋来逢鼠偷。
贫居乏给使,力作费营谋。
邻近俱相集,欢言卒未休。
浊醪浇渴肺,香饭饱饥喉。
密筱分新翠,深林失故稠。
斩除才就束,委积动成丘。
经布潜依堑,蛇行曲过沟。
周遭类屏障,森列胜戈矛。
黄耳斯逃责,青毡好在不。
幽栖知有托,高枕得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