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仰禅栖处,杉松到顶阴。
下来虽有路,归去每无心。
鸟道峰形直,龙湫石影深。
径行谁得见,半夜老猿吟。
大仰禅栖处,杉松到顶阴。
下来虽有路,归去每无心。
鸟道峰形直,龙湫石影深。
径行谁得见,半夜老猿吟。
此诗描绘了一幅深山幽静的景象,诗人通过大自然的美妙描写,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哲理。开篇“大仰禅栖处,杉松到顶阴”两句,以宏伟的仰山为背景,设置了一种超然物外、与自然合一的氛围。杉树和松树长至山顶,其浓荫如同天然的帷幕,将世俗隔绝。
“下来虽有路,归去每无心”表达了诗人对于尘世的淡泊以及对山中的生活的向往。虽然下山有路可循,但诗人的内心却充满了留恋,不愿意离开这片宁静的所在。
“鸟道峰形直,龙湫石影深”两句,则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进一步渲染了山中环境的神秘与美丽。鸟儿在峭拔的山峰间自由翱翔,古老的传说中的龙湫(即龙居之处),则以其深邃不测的石影,衬托出一种超自然的氛围。
“径行谁得见,半夜老猿吟”最后两句,诗人在山中漫步,仿佛与世隔绝,只有半夜时分,那些老猿的长啸声响起,似乎是山林间唯一能与之对话的生命。这里的“径行谁得见”,既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感,也强调了他对于自然界中生命共鸣的深刻体验。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仰山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心灵深处对于超脱尘世、与大自然合一的向往。
偶驱小队踏苍苔,无数梅花照眼开。
更有高人同胜赏,此行端是不虚来。
一代名流世许谁,独公皎皎著明晖。
少摅妙蕴聊持橐,欲振孤风便拂衣。
愧我仰高乖晤对,羡君请益控玄微。
今朝刮眼看遗墨,更觉平生万事非。
老去逢春倍感时,兴来聊复对芳菲。
月明更觉花枝好,风动还惊雪片飞。
一笑休辞今夕醉,四并须信古来稀。
乘闲莫惜频相过,要共携壶上翠微。
伤时已老壮夫颜,可使分携一日间。
细细梅花薰别酒,依依寒日淡前山。
由来世上知音少,况是人生会面难。
他日诗成能念我,寄来莫放驿筒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