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绵恩重老难任,箧有龙绡橐有金。
犹记席前曾见问,安知泽畔自行吟。
吾闻正始声初吐,子有元和脚可寻。
今大宗师惟阁老,蝉嘶未必不知音。
力绵恩重老难任,箧有龙绡橐有金。
犹记席前曾见问,安知泽畔自行吟。
吾闻正始声初吐,子有元和脚可寻。
今大宗师惟阁老,蝉嘶未必不知音。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刘克庄所作,名为《竹溪和予喜大渊至二诗复叠前韵(其二)》。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深长的感慨,通过对物质财富与精神追求之间关系的探讨,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
"力绵恩重老难任,箧有龙绡橐有金。"
这一句中,“力绵”指的是物资的丰厚,“恩重”则象征着深厚的情感或是对待遇之恩泽的珍视。“老难任”表达了随着年龄增长,对于财富和名利的负担越来越沉重。接下来的“箧有龙绡橐有金”则描绘了一种物质丰裕的景象,"箧"指的是用以盛放贵重物品的小箱或匣,而"龙绡"和"橐有金"则是珍贵的织物与黄金的象征。
"犹记席前曾见问,安知泽畔自行吟。"
这里,“犹记”表明诗人对过去某个场景或情境有着深刻的记忆。“席前曾见问”可能指的是在朋友聚会中互相询问,讨论学问或是生活中的大事。而"安知泽畔自行吟"则表现了诗人在自然之中,特别是在水边(泽畔)独自吟咏诗歌的宁静与自得。
"吾闻正始声初吐,子有元和脚可寻。"
这句话里,“吾闻”表明诗人的听闻或了解。“正始声初吐”可能是指某种文学艺术的开端,而“子有元和脚可寻”则暗示着历史上的诗人如白居易之流,其诗风在当时被广泛传颂。
"今大宗师惟阁老,蝉嘶未必不知音。"
最后这句中,“今大宗师惟阁老”可能是在赞美一位年高德劭的文学大家或是精神导师。而“蝉嘶未必不知音”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界小虫鸣叫之声也有所感悟,暗示着即便是微不足道的声音,也不乏深意。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写物质与精神的丰富,以及对文学传统和自然美景的赞赏,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艺术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向往。
玉琴停、几回延伫。空明摇漾庭宇。
姮娥不管人间别,自放一轮寒素。从细数。
曾几番、双清人月笼香雾。明朝何处。
凭寄语婵娟,深宵暂对,莫便向西去。前身悟。
长记团圞桂树。清光岁岁如许。
漫将离合同盈缺,再见可能如故。君此去。
算只有、茫茫江月随行路。楚山无数。
料月似今宵,片帆孤影,添得几愁绪。
雪意将舒,梅魂乍绽,枝头冻雀无声。
寒侵翠被,旅枕梦难成。
博得消寒长夜,垂纸帐、灯火青萤。
凭谁问,芒芒百感,清泪已如冰。
心情零落尽,瘦颜丝鬓,种种堪惊。
念悲欢离合,取次飘零。
怎得槐安梦破,尘根在、何日方醒。
尖风卷,频催乌兔,弹指岁华更。
一番读罢,叹惊人才调。清澈冰壶泻怀抱。
想碧沙帷里、字煮瓶笙,争不辩,茶影吟魂缭绕。
湖山钟秀美,春月秋花,妙手都成好词料。
何处觅樵青、沦井烹泉,尽沁透、一腔烦恼。
笑侬也、凡材愧君知,愿早把平原、买丝绣了。
荡胸襟,鲈乡风景幽深。
记当时、三高游衍,踪迹尚许重寻。
篾蓬欹、捞虾雪渚,萍茵碎放鸭烟浔。
脱略簪裙,芟除丝竹,四围山水足清音。
看远近、送青浮碧,不许软红侵。
萧闲意、半归画本,半入诗心。
爱吾庐、剪荷葺芰,门前垂柳阴阴。
岸花飞、香黏屐齿,溪云抱凉冱蓑针。
伴约鸥凫,儿呼鱼鹧,霜鳞烂煮佐芳斟。
想玉涧、石林书就,万事付高吟。
敲铜斗、唱渔歌子,惊起沙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