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万里贯长城,势落龙门太华倾。
一自鸿濛开大禹,至今形胜壮神京。
中华事去因潼谷,朔漠人归为柳营。
天意不怜司马苦,频将风雨丧佳兵。
黄河万里贯长城,势落龙门太华倾。
一自鸿濛开大禹,至今形胜壮神京。
中华事去因潼谷,朔漠人归为柳营。
天意不怜司马苦,频将风雨丧佳兵。
这首诗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以“黄河”为主题,展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与历史地位。
首句“黄河万里贯长城,势落龙门太华倾”,描绘了黄河的壮阔景象,它贯穿万里,最终在龙门山下,其气势仿佛让西面的华山也显得低矮。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黄河的雄伟与力量。
接着,“一自鸿濛开大禹,至今形胜壮神京”,提到大禹治水的故事,赞美黄河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地理形势,为京城增添了壮丽的景观。大禹治水不仅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也象征着黄河对中华民族文明的滋养和贡献。
“中华事去因潼谷,朔漠人归为柳营”,这两句则转向历史的叙述,指出潼关作为战略要地的重要性,以及黄河对于边疆稳定的作用。同时,也暗示了黄河在历史上曾是民族迁徙与战争的重要背景。
最后,“天意不怜司马苦,频将风雨丧佳兵”,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感慨,尤其是对那些在黄河边疆地区为国捐躯的将领们的同情。这里的“司马”可能指的是历史上多次与黄河相关联的军事领袖,如司马懿等,他们面对自然与人为的挑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整首诗通过描绘黄河的自然景观、历史地位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展现了诗人对这一伟大河流的深刻情感和历史洞察。
去年秋半西江口,夜上江楼饮江酒。
欲问青天借玉盘,等得浮云变苍狗。
天风惨澹含清秋,夜色苍茫江水流。
移床傍檐看月出,月未肯出令人愁。
圆芦吹裂客罢语,恐在丹霄复何许。
一声初自耳边来,三更却向楼前去。
人生无定可堪论,东西南北似浮云。
故人吹散天一角,惊鸿零落秋江群。
今年不听鸣江橹,月黑风悲窗绕树。
一杯无酒可浇愁,夜闭蓬门听风雨。
千秋节当八月五,御楼卷帘看马舞。
黄衫玉带分两行,绣衣宫人击雷鼓。
梨园法曲凄且清,相传犹是隋家声。
宜春北院蛾眉小,初按新声未有名。
侍女焚香跪瑶席,更看真妃作生日。
恰值南方驿使来,旋采风枝露犹湿。
当时盛事人争传,荔枝香曲是新翻。
宫中行乐事亦秘,此曲不许人间闻。
马嵬梦断香尘息,满山荔子无人摘。
却归西内冷如冰,一听遗音泪空滴。
报本精禋自国南,先期清庙宿斋严。
层霄初扩同云霁,暖吹俄回海日暹。
十万军容冰作阵,九街鸳瓦玉为檐。
肃雍显相同元老,行庆均釐四海沾。